牛的故事
(2025-01-15 08:34:12)牛的故事
我们这儿的牛,都是水牛。20世纪80年代后没有了,他们在的时候的一些事在大脑中倒是记得清晰。
水潭里泡澡,牛虻息在鼻处,它将头一低沉入水中,牛虻像直升机一样的垂直起飞,悬停着,等到那牛头一露出水面,迅速落停。牛再将头沉入水中,牛虻照理起飞。在不停地角力,不停地智斗中,时间也在流逝。停在身上的牛虻,牛也有办法对付。将长长的尾巴一甩,尾巴上充足的水被甩向牛虻,那牛虻迅速往水甩不到的地方一跳,牛虻息得多了,就将整个身子没入水中,使牛虻没有停机场。
牛的游水本领应该是天生的,因为没有人见过牛学过游水。只要把牛赶下水,它就能划动着四肢,头仰出水面,游着前行。小男孩的时候曾放过牛,放牛是蛮适意的一件事,人可以骑到牛背上,手里只要把牛绾绳抓好,牛就会听你的话,你要它东它绝不往西。如果它想偷懒,快点走,你只要把牛绾绳一拉紧,它就会乖乖地慢下来。想要到没有桥连接的圩头上去,就让牛作渡船,牛在河里游,放牛的站在牛背上,到了对岸,牛上岸时人再坐到牛背上。既安全又方便。
最佩服牛会犁田,在田里要直走就直走,要转弯就转弯,而打圆圈就打圆圈,非常地听话。我父亲是犁田高手,我受父亲的影响也会赶牛犁田。挡犁时,要牛直走,它不会打圈。到了田头要让它转弯,只要将牛绾绳这么轻轻一拉,牛的头就会马上转过来,前脚就会转向,身子随着也转向,到了田的另一边再一拉,继续转向,如果转得过了,就将绳子轻轻一抻,牛会自动调整。不拉动绳子,就会径直往前走。耙田,需要牛转圈,方法就是轻拉牛绾绳,调整牛的方向。
那时虽然不少与牛打交道,但不知道,牛为什么会那么听犁田人的话?为什么那么大的一头牛,被一个与它不知要小多少倍的小孩子管着,它也很听话。直到最近上网百度才弄明白。
原来是古人在训养牛的时候,发现了牛的生理特性:牛的鼻中隔布满了神经,对疼痛非常敏感。于是就在牛的鼻中隔上打孔,套上牛鼻环,环扣固定,再系上绳子,这样拉动绳子带动牛鼻环时牛会感受到剧痛,从而变得顺从听话。这是古人训服牛的一大发明。牛鼻环的使用历史已很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载。例如,《吕氏春秋》中提到,大力士拽着牛的尾巴无法使牛移动,但孩童通过拉动牛鼻环却能让牛顺从地跟随
我最怕牛追赶。瞪着两只铜锣似的大眼,昂着头,晃着脑袋,那对长而尖的角也跟着左右晃动,对着你一副凶相。而且还会追生人。
我们队里有两头牛,一头年老,是母牛,一头年轻,是公牛。我还在大队学校读小学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春天的某一天放学回家,看到桥南面有一堆人。我赶紧放下书包跑过去,那些人围成一圈,里面平躺着一头牛,管生产的副队长坐在牛边嚎啕大哭着。原来是队里那头年轻的牛因为吃胡花草(紫云英)吃提太多了,胀死了。而牛对于那时的生产队来说就是时间与产量。没有牛的劳动,农时就得不到保障。而他又是管生产的,更是直接影响者。再说了买一头牛不是方便的事,不说钱的多少,就是路途与时间也很麻烦,我们这儿没有牛的交易市场,买牛得去绍兴、萧山一带。买来的新牛还不知好不好使。所以他伤心之极而为牛痛哭。后来,大家将牛皮剥掉卖给供销社收购部,肉分给了大家改善一下生活。再派人去绍兴买了一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