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有传说
(2024-10-28 08:43:29)稻花香里有传说
嘉兴,简称禾,这却是有历史故事的。
禾,是粮食作物的总称,但在嘉兴就是指水稻。水稻在嘉兴有源远的历史。距今6300年的马家浜遗址里,出土了古稻田遗迹,位于遗址居住区东南侧,呈月牙状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约22亩)。田面平整,耕作厚度均一,推测先人在开垦过程中可能经过平整。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据此可以推测种植水稻已经成为马家浜先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了。
这是记载在遗址里的嘉兴种稻的历史。仓颉造字后,人们才有可能将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成为可读可识的历史。在古代,嘉兴就发生过一件与水稻有关的,从而改变嘉兴名称的事。
嘉兴,更早的时候可能叫长水,在秦朝的时候改叫由拳,而且还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改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术士告诉他嘉兴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几百年后会有天子诞生。秦始皇非常愤恨,觉得会威胁到他的子孙后代。为了阻断这种帝王之气,秦始皇征发十几万囚徒在这里挖沟,并将此地改名为“囚倦”,希望以此阻断帝王之气。
后来,“囚倦”逐渐演变为“由拳”。古籍上是这样记的:“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余万人城污其地,表以恶名,改曰囚卷,亦曰由拳也。”
三国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有人在府城北面的水墩上发现了自生的野稻自,孙权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因此将此地命名为嘉禾墩,由拳县遂改为禾兴县,次年又改为嘉禾县。赤乌五年(公元242年),为了避讳太子和的名字,禾兴县又改为嘉兴县。嘉兴的简称也由此而来。
那时的嘉兴北部,还是滩涂沼泽遍布,低洼坎畦众多的水乡泽国,蛮荒平芜,人烟稀少。
西晋建武元年(304),高使君领兵三千,在嘉兴北部现油车港、杨庙一带屯田,他们开垦滩涂,围沼泽造田,“镇静不扰,岁遇丰稔,公储有余,军中之费,概不烦民,民受其惠”,意思是说,他的屯田队伍,军纪严整,从不扰民,丰收时节,当地的粮仓里存满了粮,还有富余,屯田军士们的花销,都不用地方上负担,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后来在迁善乡(嘉善下甸庙、陶庄一带)建庙纪念高使君,庙称高王庙。在油车港镇陈家坝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叫将军河,也是用于纪念屯田之军。
使君屯田后,嘉北出现了塘浦纵横,围圩棋布,河里有鱼,田里种稻,堤上有桑,沿河村墅的水乡风貌。由于那里的荡田之土富含硒。所以出产的米品质优于别的地方,特别是栖真的香米更是远近闻名。 从而奠定了浙北粮仓的地位。
与稻有关的还有更有趣的故事。乾隆十二年(1747),当时的栖真寺还是个香火鼎盛、占地广阔的大寺庙。一日,主持在寺中巡视,见到大雄宝殿里的横梁弯曲变形了。于是他请来木匠师傅,想要换一段新的横梁,于是木匠爬到屋顶上取下旧梁,无意中在这段横梁中发现了藏有一段长着两个穗的稻子,大家都十分好奇。从未见过长两个穗的稻子。有见识的人说:“ 像这样长有两个穗的稻子,历史上只出现在唐朝武则天的时候。”然而,栖真是在宋开宝二年(969)建造的,怎么会有唐朝时的稻穗?如果确是唐朝的“为什么稻穗可以放置近千年而不腐不烂?”大家更是诧异。
栖真寺大梁上的双穗,是不是唐朝的,不得而知,不过在古籍里确实有过双穗禾的记载。《尚书·微子之命》中曾记载:“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土,作《餽禾》。周公既得命禾,嘉天子之命,作《嘉禾》。”
大意是:周成王十一年(公元前1032),唐地出现了“异亩同颖”的祥兆,田亩里长出丰满肥硕的双穗禾,进献于周成王,成王将它转献周公并作《归禾》诗,周公受禾,又作《嘉禾》诗表示嘉许。
这种双穗稻在古代被视为天降祉福、政通人和吉祥之兆,栖真寺的大梁上放此物概因此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