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里的气象
(2024-07-31 15:04:33)谚语里的气象
年轻的时候听说过这样一件事:说是我们南面一个叫杨西河浜的地方,有一位叫杨六郎的男人,他很了得,会看云识天气。那时的天气预报没有现在这样有卫星这样的先进科技设施,所以有时会有报不准的情况出现,往往在连续一段时间出现气象报不准的情况后,嘉兴气象台会请这个杨六郎去气象台会诊天气情况。
这事是不是真的,我没有考证过,但我们这儿上一辈人都这么说的,我想肯定是有这事的。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有用的与农耕有关的天文历法。农民在长期的劳作中与天奋斗,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致有效的识天本领。这些智慧有相当一部分体现在口口相传的民间谚语里。这些民间的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对于描述某一时间段的气象还真是那么回事。而且是年年周而复始,按时出现。
农历二月了,睡下时天还是好好的,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地湿了,树湿了,瓦楞也湿了,小草上还粘着雨滴。就会不由自主地念道“正月烂滩,二月夜雨”。
“正月烂滩”也是描述下雨情景的,是说,正月里的雨断断续续,时停时下,而且雨滴不大,有时还飘飘缈缈的。民间的话语就是“烂滩”。而二月,往往会是在夜里下雨。
“开门落雨吃饭晴,吃饭落雨不肯停。”“亮一亮落一甏”。是对黄梅季下雨的描述。黄梅季节,主要的气象是“雨”,有时还下得很大,下得的时间很长,解放后的1954年、1957年梅雨都很大,造成的灾害也很大。黄梅雨除了时间长,雨量大的特点还,还有也会时断时续,一会儿下了,一会儿停了,而且在雨停的时候天也会比下雨时更亮,亮过之后雨会更长,雨也会更大,大得怎么样呢?可以把一只甏落满,就有了“亮一亮落一甏”这样的谚语,这是多么形象生动贴切的描述。
夏雨无长巡,以阵雨为主,有来势凶猛的,“乌云压城城欲摧”,有小范围的,飘来几块云,下上一阵雨,匆匆而来,急急而去。雨来了,却未见下到身边。站在楼上,时常会看到鲍甸港里在下雨,门前场上却无滴。借用诗人的诗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民间形象的话为“夏雨隔爿田”。
“东南风雨太公”,说的是春秋时间,如果是吹一段时间的南风,肯定会下雨,而且雨还不会小。不过秋天的南风,不同月份会有不一样的气象。谚语是“九月南风裂脉尺,十月南风毒如药。”意思是农历九月吹南风,气候是干燥的,稻田也会干得开裂,农历十月吹的南风是湿润的,在十月,只要吹一天南风,下一天一定会下雨。而十月稻正要收割,这时最需要是晴天,下雨犹如给农民喝毒药一样的可怕可恨,故有“毒如药”一比。
冬天总是寒冷的,寒冷的体现是风、雪、霜。有“冷在风里,穷在债里”的说法。雪就更加了,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怎不冷?霜,结于晨露,早晨起来,面对地面上的一切都披有白白的霜衣,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打起寒颤来。面对寒冷却有点开心,为何,因为“浓霜晚暖”。早晨起来,霜越浓,到中午的时候天气越暖和。而且一天都是暖的。我想你肯定也有过如此感受。
还有对天气的预测的谚语,如:
雨打正月半一年不好看。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晴过冬至落过年。
上看初三下看十六。
上看初升下看日落。
三朝雾露发西风。
还有许多,不一一列举了。
气象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总结出来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