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坐姿的演化

(2024-06-21 15:12:28)

坐姿的演化


对于涉及历史发展的东西,本人比较喜欢。百家讲坛、奥秘2024、探索发现、考古公开课等电视节目,是我的最爱。这不,闲暇之时突然对人的坐姿的历史演进产生了兴趣。

我们现在人,已经非常习惯于在凳子上、椅子上垂足而坐。古人也是这样坐的吗?如果不是,那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无法知道他们的坐法。但我想茹毛饮血的古人肯定是随便而坐,就像农民到田里干活,累了就坐到桑树地里休息。没有什么坐垫的东西,以大地为凳。也不会有什么标准的坐姿,估计应该和猴子差不多的自然坐式。

文字开始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人们才有可能知晓其时人的坐法。古书上记载古人的坐姿是 “蹲踞”与“箕踞”。所谓“蹲踞”,是指两膝弯曲,脚底和臀部着地蹲坐着。所谓“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两种坐姿,因不雅而被“弃坐”。到了殷商晚期,“跪坐”作为主要坐姿而被确立下来。所谓“跪坐”,就是两膝着地,屁股靠着脚跟,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目不斜视。

一直至周朝,都是这样的坐姿,不过在周时还附上了礼制色彩。进入室内要先脱掉鞋子,方能进席跪坐。入席跪坐的顺序亦有讲究,长者尊者坐上席,余下诸人按照地位尊卑再依次入席。以表示合乎礼节。跪坐之时应正襟危坐,不得随意轻率。跪坐时,箕坐最为忌讳。

这样的坐法,是不是一开始地上都是铺东西的,不知道,但到周朝的时候已开始铺席子了,《论语》有云:席不正不坐。意思是席子摆放得不正,不就坐。

汉朝时,人们更讲究席地而坐,所谓席地而坐即“铺席于地以为坐”,席子相当于现在人的凳子了。乡绅富豪用华美之席来表示自己的身份,席子也因用途有别,分暖席、凉席,暖席由毛皮制,凉席由竹、草、藤编制。亦有华贵的象牙席、椰叶席等。这个时期的坐姿以“臀部着物”为主,说通俗一些,就是屁股直接坐在席子上。当然可能也有“跪坐”。

西汉时,出现了一种叫作“榻”的床形坐具,狭长而较矮,供一人独坐或两人共坐。独坐小榻的尺度长75100厘米,宽60100厘米;高1228厘米。坐时榻上铺上席垫,人就席榻而坐,其时流传不广。至东汉,开始广为流行,“坐床者不可胜当数” 

东汉末年,出现一种称为“胡床”的坐具,其与床榻完全不同,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的高形坐具,又称“交床”“绳床”“交椅”。非汉人所创,而由丝绸之路传进。说是“床”,其实与现代人的“床”概念完全不同,其形制为床足斜向交叉,上安木板,故称之“交床”,现代人称“马扎”,类似今之折叠凳。胡床既可蹲坐亦可垂足而坐, 这种专用的坐具改善了跪坐对于身体的压迫,且方便于脱靴登席的繁复缛节。

唐代开始,出现了专门供垂足而坐的椅、凳、墩,垂足而坐的坐姿开始被接受和使用,但还不普及,在当时的正式场合,依然采用“席地而坐”。其时,垂足而坐和席地而坐成为两种并行的生活习惯。此时,榻作为坐具的功能被逐渐削弱,其中一些高型的榻开始向床靠拢。

唐代之后的五代时期,“跪坐”逐渐改变为“盘腿坐”,那时候的人们以盘腿坐为主。

宋代,凳子、椅子这些坐具逐步开始流行,北宋初,椅子多在宫廷贵族间使用,装饰华丽,也用贵重木材,民间一般用凳子和墩。人们的坐姿才从席地而坐彻底改变为垂足而坐。

宋南迁,许多中原人也大批跟随南迁,垂足而坐的坐姿也带到了南方,才有了陆放翁《老学庵笔记》中所述的:往时士大夫家妇女坐椅子兀子,则人皆讥笑其无法度。这里的“往时”一词表明,在宋代以前,妇女使用椅子是失礼的,而在宋代,则为正常。

从宋始普及流行的垂足而坐的坐姿,一直影响到现在,历时千年。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将来人们的坐姿不知还会不会发生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问题之问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