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始于何时
(2024-06-17 08:42:07)一日三餐始于何时
原始人类肯定是饿了就吃,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因为他们以渔猎为主,无法保存食物。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在原始时期并无“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饿的时候就食,饱的时候就不吃”。什么时候,开始有固定的吃饭时间且一天几餐呢?
进入农业社会,人们才有可能“定时吃饭”,史料记载,中国最晚在商代时已形成“定时吃饭”的习俗。“定时吃饭”是人们饮食文明进步的标志。
先秦时期,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寻常人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即所谓的“两餐制”。这两顿饭可以看成是“早饭”和“晚饭”,但古人不这么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叫“朝食”,称为“饔”,饔,现在解释为熟食或早餐。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把一天中的第二顿饭即最后一顿饭叫“哺食”,称为“飧”,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兵士也是一日两餐,《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
在“两餐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现代人说早上要吃好,古人则认为早餐不仅要吃好,更要吃饱。朝食质量也是最好的,饭都是现做的熟食,古人之所以称朝食为“饔”就是这个原因。而第二顿饭“哺食”则大多比较简单,往往吃朝食剩下的食物,故称“飧”,飧,现在解释为晚饭或吃晚饭。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后又改为一日两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刘安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
宋代,流行一日三餐,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彻底确定这一日三餐的餐制是在元朝了。
古人为什么要从一日两餐又改为一日三餐了?
因为粮食变多了,从汉朝到唐朝,古人种地农具和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加上大量引进外来作物,粮食种植的种类增多,粮食产量的增加,只有粮食多了才能让老百姓多吃一顿饭。
现代人大都是一日三餐。不过在海宁,20世纪80年代还流行着一日四餐制,因为我的二姨嫁在海宁,我们去他家做客,曾偿过他们的一日四餐制,一日三餐的我们还有些不习惯。现在不知他们还流行一日四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