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之炒“漏凑豆”
(2024-03-04 15:19:20)年俗之炒“漏凑豆”
母亲在的时候,每年吃好年夜饭,都要做一件事就是炒“漏凑豆”。记得那时,吃好年夜饭,母亲收拾好碗筷,抹干净八仙桌,还要炒向日葵、南瓜子和毛豆。
向日葵是自家种的,南瓜子是平时吃才南瓜时留下的,毛豆是收的老毛豆。
父亲泡一杯茶坐在八仙桌旁。
母亲对姐姐说:“你去把向日葵与南瓜子拿出来。”
姐姐人过路里拿来给了母亲,然后从到灶口烧火,母亲先炒向日葵,再炒南瓜子。炒南瓜子不用戗刀翻炒,而是用柴帚搅动。因为那南瓜子皮薄容易焦而肉不熟,所以要用柴帚搅动着使它受热均匀而不至于皮焦。
母亲炒好后将瓜子后盛到大碗里放到桌子上。趁热的香气飘散在整个堂屋里。我们迫不及待地抓了一把放进衣袋里。准备出家门时,母亲说:“还要炒豆呢!”
听说还有豆吃,刚跨出门的脚又退了回来。
只见母亲从里屋的甏里量了一升箩毛豆。姐姐继续烧火,母亲依然负责炒。听到镬子里发出毛豆的爆裂声,母亲把毛豆盛入升箩。在八仙桌上倒出一些毛豆后,就拿着升箩,一手抓一把毛豆,朝屋里的四角撒去,“沙拉拉”的撒豆声吃遍了整个堂屋。边撒嘴里边念“漏漏凑凑,铜钿银子踢脚绊手!”
随着母亲的念与撒,地面上到处滚动着圆圆的、黄黄的毛豆。被踩到还有发出咯吱的响声。
堂到里撒好,还到过路里,房间里撒。所有房子都撒了一遍。
母亲对我们说:“这叫漏凑豆。撒了新年里钱就多了。”
那时的农家,家家都会撒漏凑豆。现在这一习俗已经基本消失了。至少在我们埭上已无人家再炒“漏凑”豆了。
这样的习俗,也只能在村志里躺着了。
桌上有一本明万历《秀水县志》,无意间翻阅一下,发现志书中有那时秀水人家过年三十的风俗记载:除夕,更桃符、门神、春联。插麻秸燔柴于门,放楮炮,束炭立户右,曰“将军炭”。井禁不繘。设岁宴,烧爆竹。炒白豆,曰“漏凑”。燔苍术、辟瘟丹,曰“辟邪”。供神,设米食。箫鼓彻夜,谓之“守岁”。
这些风俗有的已失传,如插麻秸燔柴于门,放楮炮,束炭立户右,曰“将军炭”;燔苍术、辟瘟丹,曰“辟邪”。有的已有所改变,如井禁不繘,改为年初一不拎水;箫鼓彻夜,谓之“守岁”,改为子夜燃放爆竹迎新年。有流传之今的,如更桃符、门神、春联;设岁宴,烧爆竹。炒白豆,曰“漏凑”。
原来母亲炒“漏凑豆”是一种古风的传承。是在与明朝的祖先对话。中华文明真的源远流长,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