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镇的味道

(2024-02-29 14:51:52)

集镇的味道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繁华,小集镇有小集镇的味道。

我的家在水乡,在秀洲区北部的湿地地带,在公路还没有开通之前,人们出行主要用船。所以集镇顺应交通的需要,也形成了临河而街,依河成集的格局。我们出入的集镇往东为油车港,往南为栖真寺。

油车港位于沉石荡东北,一条澄溪河由西向东穿流而过,两岸为街道,然主要在北岸,因为北为阳,人们喜欢阳气十足的自然风水。老的油车港街道为上下摊,中间是一条窄窄的用青砖铺就的街道。上摊为正店,在的还是前店后作坊,下摊为次店,进深都不深,几米而已。

油车港的形成与它的名字一样与油相关,在清光绪年间,在澄溪河两岸,由倪、莫、吕等大户开设了众多的油坊,各地油商来此采购新榨的菜油,再销往各地。由于油业的发达,带动了周边乡村农户的种油菜积极性,由此而形成了菜籽收购,菜油买卖的一条龙产业链,形成了繁荣的油业,此地也被人们称之为油车港。因四周有肥沃的田畴,适宜水稻的生长,再加河湖港汊交错如棋盘,故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油车港不单是油业发达,米业也相当兴盛。解放前就在四大米厂。

解放后,集镇成为澄溪公社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对小镇进行改造,下摊拆掉,只留下上摊,房子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所设的商店与小厂大都围 绕农业生产而开设,最西面靠沉石荡的北滩是澄溪船厂,可以修理所以农用船只,也能新造小吨位的农用木船,在船厂的东面粮饲加工厂,解放初用的动力是烧柴的蒸汽机,后来改用电作动力,且是半自动。稻谷从吸口进入,经过几道程序后出来的就是米了。加工厂东面是竹行,从那里可以买到撑船用的竹篙,挑担用的扁担,装铁搭用铁搭柄,也可买到罱河泥的罱篰等。再东面是木器厂,在那儿可以买农具,如木犁、风车、稻桶、粪桶等,也可以买到日常生活用的木桶、脚桶、脸盆、马桶等用具。我岳父是圆作匠,年轻时就在那里做过活。木器厂里还有一只架板机,也对外加工,如果家里要做家具,有些树断锯不开,就可以拿到厂里让他们锯一下。

木器厂东边是生产部,那时主要销售农用产品,如农药、化肥、竹制农具等商品。过了生产部,就是商店,第一家为烟糖商店,主要销售油盐酱醋之类的商品,第二家为百货商店,第三家为棉布店,第四家为理发店。这三家店是新建的二层楼房,底层开店,上层住人。再东面是老房子,也是杂货店,主要销售酱菜类的。一条弄堂走向北,是一家食堂,是供销社开的,也对外营业,农民到镇上办事来不 及返回,可以到食堂里吃饭,不过要用米加工或用粮票购买饭票。再东面是一家酒店,大家叫它为汪家馆,是小镇最大的一家酒店。据说酒店里有一招牌菜叫炒鳝丝,非常好吃,不过我没有吃过。因为那时还大,没有上酒店的资格。

酒店东面是一家信用社,门面不大。再东面是食品站。全社人的吃肉都来自那里,杀猪是在石路那儿,收购农民的猪也关在那儿。杀好了拿到食品站销售。那时验猪用“级”表示。验猪的真有经验,只用手一摸那猪肚与猪背,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判出猪的级别。然后用剪刀在猪身上剪上几刀,以示级别。

食品站东面是一家糕团店,主要售卖油车港最有名的点心“粢米团子”,据说是特产,其他集镇没有人会做。再有是油条、油头绳。籴油条是一位浑身长着“瘤”的老年妇女,大家都戏称她为“妈妈头”。这家店的东南隔一边路为茶馆店,小镇上也尽此一家,东西向,有5个门面,西面一间为煤炉间,有一排煤炉,并排可以放好几把茶壶。茶馆店里的桌子是小四方桌,长凳。茶壶用白色的,有茶色的,炉子上的水开了,工作人员拎着一桌一桌地去倒开水。喝茶的老人把家里带来的农产品放在茶馆店门口,不用叫卖产,买的人心照不宣。

茶馆店东面对北是新街,两边均为住房,新街北底是澄溪公社中心小学。

再东面为吕家弄,弄口为有一家铁店,里面有几台机械的打铁机,主要生产铁制农具。再东面是澄溪公社管理委员会所在地,后面为公社大礼堂,1976年在那儿建了澄溪丝厂。在市河的东出口的汇头处为轮船码头,乘上办船南可到嘉兴,北可到南汇。

汇头往北有一只浜,名斗封浜,浜的北面是粮站,原来是倪家大院。粮站店面朝南面河,条石筑的帮岸稳固而大气,门前的石级(河埠)两边下水。店面朝西的墙开有一个券拱,大家都从那时进入粮站。粮站挑粮的石级在东面沿河处,南北长约30米,很是气派。整个粮站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50米。南北三排长房子为仓库。每个仓库前在开宽的晒场。

市河的南岸,最西面在沉石荡口为嘉兴国营养鱼场,往东在野菱浜口为供销社收购部,主要收购废旧物资。在浜的东面是二轻企业开关厂,生产的琴健开关一时成为名牌产品。

再东面为民居区,有江南水乡小镇典型的建筑—廊棚。

南北有长生桥相连,长生桥东面是邮电所和豆制品作坊,再东面是民居和茧站,茧站南北进深,里面空间很大,记忆中像个大仓库。北面造河的地方是楼房,镇联大队管理委员会也驻在那儿。

1986年,油车港升级为建置镇后,对集镇进行了规划改造,在老镇北面新辟镇区,筑了镇中路,新建信用社大楼,新建油车港镇中心小学,新建居民楼,新建农贸市场。在集镇南开辟工业小区,集镇一度得到新的生命活力。

2001年,与栖真乡合并后,政府南迁到马厍汇,油车港集镇逐渐衰败。现在老街上的老房子由于岁月的沧桑,大都变成了残垣断壁,一副破败景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轧灰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