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力圩的变化
(2023-06-28 08:38:02)钳力圩的变化
钳力圩,是我们鲍甸埭上的人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那里的土地养活了世代的鲍甸埭上人。
钳力圩,四面脱空,东面是莳公荡,面向莳公荡的地方在鲍甸港出口叫老汇,在石头浜东面叫荡南。在荡南的东面叫牛腿,南面是严家埭河,那儿叫严家埭,西面为马家荡,靠南的叫新花汇,靠北的叫荷花湾,北面是鲍甸港,那儿习惯上叫港南。整只圩头近似于圆形。
1957年之前,在圩头的中间,从东到西有一只长浜,人们叫它石头浜。不过在我的记忆里,那只浜一块石头也没有,两岸都是旱地,不知祖辈们为什么会取“石头浜”这样的名字?石头浜两岸是成片的桑树地,日本鬼子占领时期,那儿还是人们避难的地方。
合作化以前,田都是由农户自种的,灌溉也只有靠水车,所以沟渠零乱不规整。落河沟很多,隔一段就会有一条。也没有象样的主渠。
1965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埭上人为了增加水田面积,多打粮食,利用今冬明春的农闲时间把石头浜填平了。上级为了表彰埭上人的精神,1967年在鲍甸港上造了水泥桥。没有桥的年月,人们过河自摇船,后来港上设了一只“掖渡船”。
石头浜填平以后,电力灌溉在大力普及。在原石头浜口造了机埠,为了适应电力灌溉,从石头浜口机埠出发向西,开了一条主渠道,向南至田中也开了一条主渠道,从东面的牛腿直到西面的新花汇开了一条东西向的主渠道,再在新花汇那儿向北开一条支龙沟,一直到北面的鲍甸港那儿,在那儿通落河沟。这样圩头上所以的田都能得到很有的灌溉。由于电力灌溉,原先的落河沟一条条被填断,只留下了牛腿和港南的两条。而这两条落河沟在洪水面前不是起正作用,反而起了副作用,所以后来也被填断。
那时田里一年四季都有计划地种有作物。成块成片,整齐划一。春天生长的是大麦、油菜、蚕豆、胡花子(紫云英)。夏天、秋天是金黄的水稻。圩头四周的旱地上都种着桑树。冬天的桑树地里种着雪菜,土地的利用率被人们发挥到了极致。
1983年之后,这样整齐有计划的种植被打破,圩头的田按人头平均分给了农户承包种植。除了水稻季看起来整齐外,春天的田野就显得有些零乱,各家各种,圩头象块大花布。桑树那更是早就没了,因为家庭承包后农户已不再养蚕。
1993年起,田里的水稻不再种两季,春天的时候,放白田的现象也严重起来。1997年之后,埭上人家不再单家独户地种田,都承包给了种田大户。然那些沟渠体系还在发挥着作用。
再后来,由于交通问题,拖拉机不能自行开到圩头上,收割机也无法进入,所以种粮大户们对此承包的信心不高。然而有人看中它的独圩优势,承包养虾。那儿被人干扰少,且出运也不算不方便,因为只要三轮车就行。
于是本来那平整的,成形的在严家埭那儿的田块被推土机推出了一只只池塘,搞起了养殖。沟渠没了,田也没有。沟渠处筑起了水泥机耕路,三轮车可直接开到池塘边。
钳力的变化带着家的变化,生产队的时候,家家都有稻谷储存,米吃完了,畚一点去大队加工厂加工一下,现在家里没有了多余的粮食储备,吃完了去市场上买。一旦粮食涨价,心里就有些慌了。
不知哪一年家里还会储备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