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嘉兴段古纤道的形成
(2023-06-01 08:08:35)运河嘉兴段古纤道的形成
江南水乡,出行靠舟楫,纵横交叉的河道里,南来北往,西驰东去的大小船只,是水乡一道历久弥新的风景。
点点风帆在水面飘动,犹如蝶舞平芜。岸上的纤夫拉紧着牵船前行的绳索,身子前倾,船行逆流。更是凝聚着运河的历史文化。
这世代的拉纤人,成就了运河古纤道。年轻时船行出上睦港进行苏州塘去到嘉兴,如遇逆水,似乎是橹摇船不行。于是就上岸拉纤,用脚丈量岸堤,硬是拉着船克服水的阻力逆流而上。
现在乘车过运河大桥向两边远望时,当年拉纤的情景会不自觉地呈现于眼前。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而运河的纤道似乎不是这样的,在运河的年轻时代,并没有堤岸更没有纤道。运河开凿初期,江南人烟稀少,一马平川,运河两岸与四周的平壤连成一体,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坐有湖山趣,行无风浪忧”的诗句形容航道的畅通舒适。成为漕运的主要通道。即使暴雨肆虐,河水泛滥,也成不了灾,因为荒芜人烟,无灾可害。但唐及五代后,运河两岸人口渐增,人们开辟水边滩涂,有的围成渔池,有的成为稻畦,再后来种了桑树,养了蚕,渐渐地形成了村落。这样做,人们是得到了好处,但河流带来的危害也大了。一旦遭到洪水泛滥,运河无遮拦,最先危及的就是生活在两岸的百姓,家毁人亡。
唐穆宗元和(806-820)中,王仲舒(762-823)由峡州刺史改任苏州,始筑吴江塘路,北至苏州府城,南至嘉兴,既便陆行,又能防洪,然皆为泥塘。
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转运使徐奭(985-1035)奏置开江营兵一千一百人,专修塘岸,南至嘉兴一百余里。
元朝初年,运河塘路及塘路上的桥梁由各都里正及有田上户修葺,路宽一丈有余。
从明代开始将泥塘路改为石塘路。永乐九年(1411),户部尚书夏原吉奉命治水,修长洲(苏州)至嘉兴石土塘 70余里,泄水洞131处。弘治七年(1494),浙江参政周季麟修嘉兴旧堤三十余里,易之以石。弘治八年(1495)易北土塘为石塘。
嘉靖二十六年(1547),自闻川以南,处杭、嘉下流,其水特大。河水泛溢,奔驶横决,伤及沿河塘、田。依塘浚河,行水漑田,塘益受伤,石沦于河,椿木戟立。当年九月,赵知府令属邑官员各修其途,并修缮运河之塘。南起杉青北迄闻川修筑石塘,长二十七里,阔若干尺。原坍入运河中的岸石从河中挖出,重筑塘岸,不足以兴筑的,由官方补给石料,工皆坚完可久。从崇德语儿起,至郡城西水驿迄,凡百又十里,亦残缺不治很久了,也命令属邑重新兴筑土塘。经过二个月的努力,南北二运河塘岸均告落成,皆坦然如砥,“患去而利存,途者歌,舟者和,田者岁登,嬉游以舞。”
万历三十九年(1611),歙县进士吴国仕来莅嘉兴知府任,慨然以筑塘为己任。他勘议郡城至杉青闸堰抵王江泾一带,运河旧塘倾圮者,尽甃以石。始于万历四十年(1612)七月,迄十月告竣。就秀水县而言,共筑“北塘一千四百八十八丈五尺,西塘九百五十一丈六尺”。吴知府这次修筑北运河石塘岸期间,又“建石梁于王江泾,拯竞渡之溺。人呼‘吴公桥’。”这可能就是王江泾长虹桥的最初名称。
崇祯六年(1633),嘉兴知府李化民、秀水知县王养正又筑城西三塔寺至分乡铺运河石塘15里,以补原运河石塘之不足。
运河塘路的修筑者,为了行船拉纤人的方便,遇河筑桥,桥都筑得很平,利于拉纤人行走。王江泾到嘉兴的金桥与百步桥都是如此。
运河经历千年风霜,两岸人民几经修葺运河塘路,成为南北通畅的陆路通道,塘路上邮铺、驿站络绎,车马铃声响彻运河两岸。
现在虽然岸边之路功能基本消失,但存在在人们记忆深处的纤道纤夫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