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薯
(2022-06-10 08:51:01)山薯
山薯,是我们一带的叫法,有的地方叫红薯,有的地方叫番薯,有的地方叫甘薯,也有的地方叫地瓜。不管怎么称呼,它都是一种很普通的作物,易种易活易管理。
麦子收割结束,地就空出来了,这时是种山薯的好机会。种山薯不比种菜,种菜的地要弄得比较平整,泥块也要弄得细碎一些,把地整得一畦一畦地,利于浇水施肥。山薯的地要翻成一塄一塄的,山薯苗就种在这塄上,这样利于脱水。
山薯苗农民叫作山薯藤,“种”称为“排”,叫“排山薯藤”。用一把銡子,在塄上一插,稍一用力塄上显一条缝,把山薯藤插进去,拔出銡子,把泥实一下,就排好了。
藤排好以后浇一点清水,成活后,再浇些人粪,以后基本上就可以任其自由生长了,藤拖蔓将整片地都盖住的时候,给它翻藤,一是除掉塄间杂草,二是使其拖蔓之上长的须根停止生长,这样利于集中供肥给主藤。
年少时,旱地上基本上都种山薯,自留地上种,集体的桑树地里也间种。收获的山薯既可当粮食,也可作蔬菜,但更多的是作饲料。
有一种吃法至今难以忘怀,煨山薯。江南农村家家都打有土灶,烧饭烧菜都在这灶上完成。烧饭菜用的是稻柴,这种柴灰多。饭烧好后,将带泥的山薯放入灶膛,再将灰用火钳把山薯埋起来,这样山薯就被包裹在烘烘的热之中,独享着灰的余温为之洗礼。等到灶膛里飘出香气,那山薯就煨熟了。刚从灶膛里取出来的山薯,外皮发黑发焦,剥去它,里面是黄油般色彩的山薯肉。脱去了水份的煨山薯吃起来更香更软糯。现在街市上的烤山薯没有从土灶膛里煨出来的味道。
农村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吃点露水里东西不算偷”,意思是地里菜、瓜、桃子之类的,过路之人弄一点来吃,不认为是偷。因此,年轻时和村里的同龄人一起做过一次“偷山薯”的事。
那时还是生产队集体阶段。我们队在钳力圩的石头浜有一只仓库,有一片稻场,四周没有人家,所以说是在野田横头。双抢收上来的稻子脱粒后就放在场上晒,以防不测,晚上需要人看夜,当时看夜的任务就归我们青年人。我们队男青年真正在田里劳动的只有4个,我算其中之一。所以我们四人是石头浜看夜的主力军。在一个晚上,大家心血来潮,决定弄点吃的,弄什么呢?鱼也扳过,田鸡也捉过,黄蟮也照过。有人想到了地里的山薯。
钳力圩南面有一条小河,河南是属栖真的严家埭,河北的地是他们的,因此我们也将此地段叫作严家埭。在那儿有几片大的自留地,都种着山薯,双抢季节,生得早的山薯已经在塄里长出来了,而且也不会太小,挖来吃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我们几个人拿上工具出发,说是工具,其实只是几根竹片,用它挖山薯足够。偷挖别人家的山薯,也是技术活,要挖得他们一下看不出来,不能集中在一起,最好不要把藤拔出来。我们乘着月色,翻起山薯藤,在塄边上用竹片挖开泥,把山薯拿掉,再把泥填好,山薯藤仍旧翻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样经过一夜露水的山薯藤会基本恢复原样,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有人已经挖过了。一个双抢看夜下来,也就“偷”过这么一次。
其实露水里的东西也是人家辛苦种出来的,不应该吃白食,如果换成现在,就不会再这么做了。当时这样“善意”地去挖一点吃,人家不会太计较的。放到现在就不行了,非被人家骂个狗血淋头不可!
现在老婆和埭上的人一样每年也会种一点山薯,几个塄头而已。但煨山薯这种吃法已无人再弄了,因为用上了液化气了,灶头基本不用了。因此再也闻不到那种香味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