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名“端午”

(2022-06-09 14:10:03)

为何名“端午”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文明民族,其文化灿烂光耀千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个个传统的节日,其名富有诗情画意,人文关怀,如春节、清明、重阳、中秋。

端午佳节刚过,突然有了解一下古人为什么要将农历五月初五取名为“端午”的想法。

我从字义理解入手。端,是比较好理解,有“东西的一头;事物的开头 ;事情的起因;端正;正派;用手平着拿东西”等义项。在“端午”这一名中应该可以取“东西的一头、事物的开头”解。与我们平时的理解没有什么异议。

午,在平常的认知里是“日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词就是“中午、上午、下午,午时”等。按这样的义“端午”就能理解成“开始中午”或“中午开始”,那显然是说不通的。哪一天没有中午?古人怎么单把五月初五的中午确定一个节日“端午”呢?

上网查阅。

午,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像舂米的木杵,是的初文,其本义是舂杵,引申指抵触,违逆,借作纵横相交,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还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等。

我国古老的词书《说文解字》中有“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的解释。“午”作“啎”解,而啎古同,有背逆;抵触之意。

“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又作何解呢?《说文解字》有这样的注:啎屰,各本作午逆。《律书》曰:午者,阴阳交,故曰《律历志》曰:咢布于午。《天文训曰》:午,仵也,阴气从下上,与阳相仵逆也。《广雅·释言》:午,仵也。按:仵,即字。四月纯阳,五月一阴屰阳,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古者,横直交互谓之午,义之引申也。《仪礼》:度而午。注云:一纵一横曰午。

以上文字中可以理解出“午”为“阴阳交”。这里有祖先的阴阳学说。先人认为四月为纯阳,五月开始阴气上升,阳气消退。阴气午逆阳气,午即阴阳相交之意。故每年的第五个月即午月,阴阳始交月。而“午”为何能有阴阳相交之意呢?“午”的本义是“舂杵”,用“杵”“舂米”,不就是“杵”与“石臼”的阴阳相交吗?

那五月为什么说是阴阳始交呢?从天文学角度,五月有一个特殊的日子,夏至。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根据太阳的回归年规律计算出了二十四个节气,夏至是其中一个,一般都在农历的五月。今年夏至日为农历五月二十三,阳历的621日。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到了南回归线后就转向北回归线运动。在南回归线时节气称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为斜射,且夜长日短,为阴止阳始。后逐渐向北运动,天气也由阴向阳升。到五月夏至,阳光直射,阳达到顶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之后太阳又开始向南运动,阴盛而阳衰。因此五月正是阴阳交替之月。

 “午”既是“阴阳相交”,也有最阳之时,阳到极处才为阴,物极必反。所以端午,又叫端阳,端阳就是阳端,也就是阳到了头了

为什么要定在五月初五呢?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午日不是固定的,它是依据十二生肖来排列的,所以每十二天就有一个午日,也就是一个月至少有二个午日。古人应该把当月的第一个午日为端午节吧。也有认为古代夏至日为端午节。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这样改也是有道理的,因 “午”又作“五”解,两个“五”相加,阳到了极点。我们这儿方言就把“端午”称为“端五”日。这样一改,就有了民间“夏至难逢端阳酒”一说。

端午,这一节名,体现了阴阳五行之道的中华文化。

端午这一天,天地阴阳相争,阴阳冲会,人活在天地间,当然也会受到影响。于是就有了避邪驱毒之习俗:门挂艾草、菖蒲,吃五黄,吃粽子。

为何端午选用艾草、菖蒲这两种植物来辟邪、驱毒虫呢?中医名典《本草纲目》说艾草是纯阳植物,性极热,升阳气和杀菌功效很强;又说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可见艾草和菖蒲具有百阴不侵、百寒不侵的至阳之性,因而成了端午节驱毒、杀菌、辟阴邪的先驱

粽子是端午节的代表食物,现代人把它作为纪念屈原之节物,历史上,在晋朝就有吃粽子的民俗了,在平西将军周处的《风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午日烹鹜,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从粽子里怎么看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那时吃的是黍米碱粽,今天的人多用糯米代替黍米。碱粽或称凉粽,不是肉粽。将包裹好的生米粽子放到浓碱汁中煮到烂熟,打开粽叶来,呈现眼前的就是一只黄金粽,那粒粒米粒儿黏合成一粽。这相包裹未分散的碱粽团,对应了端午午时之前阴阳未分之象。吃了端午粽,一年中阳消阴长态势就分明了。古人认为“粽叶包蕴着阴阳之理。”

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传统食俗,特别在江浙杭州一带。一般首推黄鳝、黄鱼、咸蛋黄,其它还有黄瓜、黄豆、黄梅等等。为什么在端午节吃五黄食物?从《本草纲目》看上述这几种五黄食物的特性,多具有排毒或解毒的食疗功能,适合炎夏排毒清理身体之用。在端午这阴阳相交之时身体内的毒素也自然会增加,食“五黄”以排之。

中华先人对阴阳消长的敏锐观察,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态度。

进一步知道,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仲夏端午苍龙整个星座都出现在天空中最显著的位置,最明显的标志是苍龙的主星大火,位于南方正中天。《易经·乾卦》中的爻辞飞龙在天讲的就是此时的天象。古人把飞龙在天这天定为龙的节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的传承历史中。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

一番下来,对端午节有了更深的了解。佩服古人的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山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