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系列之喷药水
(2022-05-31 08:39:33)农事系列之喷药水
喷药水,就是给水稻治病。插秧一个月后,禾苗返青,人们大忙结束,进入到田间管理阶段。因种得急,赶时间,可能在田畈里出现浮株,人们把这叫作“躺着的鱼”,所以农民首先给它点株,把浮着的禾苗重新插牢。同时田里也开始长出杂草,顺便将其除去,然后再施上第一遍追肥。
经过人们这样一番精心呵护,小苗开始生长,长出新叶。那虫儿也识时间,紧跟着也就来了。这种小虫,叫青虫,专吃苗叶。不过很好除,只要喷些药水,就会死掉。
那时用的药,主要是乐果,二二三,还有六六六粉。前两种药用喷雾器喷,后一种有桶泼浇。
生产队的时候,我喷过,承包制后喷药大都是我做的,因为父母年岁大了,背一桶药水力不从心了。
喷药水的工具叫喷雾器,扁桶型,装满一桶重量有30-40斤。它既是机械的,也是原始的。
要除虫了,背着药桶拿着药水,再拿一个料子,走到回里,选择垄沟水比较清爽的地方,先将桶装满水,装水时千万不能把细水的杂质灌进桶里,如果杂质进了桶被吸进喷管里就会将喷雾的笼头小孔堵塞。装好水,再放药水,一桶放多少药水是有比例的,一般用药水瓶盖量,一桶水放两瓶盖左右。
放好药水盖上喷雾器的盖子,人站到田里使人变得矮一些,再有个下蹲式,两手拿着药桶上的带子往肩上拎,拎到一定位置,再把带上的钩子钩到桶下边的挂钩上,这样满满一桶药水就背到背上了。
喷药水,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靠人力给喷雾器打气,一只手握着喷雾器的摇柄,一只手拿着喷雾的喷杆,一边在田里走,一边给喷雾器打气,一边喷撒药水。这走是很讲究技巧的,要走得要节奏,如果失调就会象在操场出操那样的同手同脚的滑稽难看具操作混乱。左脚上前,喷杆向右撒,右脚上前喷杆向左撒,不能错乱。
喷药水,开始的时候还是很老实的,用那根长喷杆的喷头喷。那喷杆左右来回撒距离最多在2米左右,一块田要走三四趟。后来发现可以将那长杆卸掉,用开关来控制喷出药水的量及雾性。这样一块田最多只需走两趟,时间节省了不少,速度也快了不少。
从喷雾器里喷出来的药水如蒙蒙细雨,也像夏天的浓雾。怪不得要称其为喷雾器。
那是除了喷雾除虫,还有泼浇法。最神秘,最慎重的泼浇是施“甲剂1605”的药水。当时称剧毒农药,对人畜特别有害。因此施药前后的安全工作做得相当到位。至少我们一带没有出现中毒事件。当时施药时间是全大队统一。提前告诉大家施药的时间,在圩头的入口插上禁入标志,关好落河缺,施药当天,施药者全副武装,脚穿雨鞋,下身穿长裤,上身穿长袖衣,戴着口罩,手上戴手套,有专人负责配药。施药之后,药瓶一列放在田横头,不准带回,粪桶,身上穿的外衣一列脱在田头,洗好后晾在桑树上,不准带回家,施过药的圩头实行封闭,严禁人进入。时间为一周。人们对于这种农药如临大敌一般。
现在的承包户已经用上了无人机喷药了,现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