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数千年,博大且精深

分类: 健康科技自然未来 |
很难理解五行之中,
居然没有“气”!
大约古人因为
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
不似金木水火土
实实在在的存在吧?
气的流动就是风,
中国古代“风”的含义
比现代人理解的
要丰富很多很多。
现代人口中的东、西、南、北风,
古代文人言之
“明庶风、景风、阊阖风、广莫风。”
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四风又有专名:
“清明风、凉风、不周风、融风。”
(以上《说文解字注》
与《黄帝内经》所述迥异)
很多风的引申义
当代人不甚了了:
“风马牛不相及”、
“牛马其风”之“风”,
乃发情的意思;
“国风”之“风”,
是指民谣。
“风规”、“风谏”、
“风谕”、“风议”之“风”,
乃讽刺之意;
“风民”之风
“风”频最高的领域,
在传统医学中:
“风”是“六淫”之首。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有内外之分:
外邪八风,入于经脉,
触于五脏者,名五脏风,
即肝风、心风、肺风、脾风、肾风。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很有辨证方法思想
看了【附录1】你当知道,此中多少牵强附会!)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最易兼他邪合而伤人;
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伤风”“抽风”“惊风”“中风”
“风湿”“风热”“风寒”“风厥”
众多疾病,脑眼耳鼻舌身
各个部位被风所扫:
偏頭痛、 頭痛,
称为腦风、首风。
眩暈 眩暈,
称为风头眩。
过敏性休克=风厥
大脑缺血(脑梗),
称为中风。
腦內出血
称为风痱、风懿、风痺、中风。
中风的后遗症,
称为风瘫。
妇女产后四肢无力,
也称风瘫。
某种杆菌感染=破伤风
下身麻痺=
半身麻痺=
帕金森的症状,
称为“摇头风”
癫痫,
称为羊癫风、羊角风、羊儿风、羊羔疯
青光眼=綠风
脸部神经麻痹(面瘫)=吊线风
白喉 =缠喉风、白缠喉风
鼻咽恶性肿瘤 =雷头风
急性咽炎=急喉风
急性扁桃腺炎 =单蛾风、双蛾风、匝舌喉风、
呛食风、夺食风、叉喉风、根脚喉风、喉风
颈椎病 =颈肩风
脊椎骨质增生=龟背风、竹节风
乳头皲裂=乳头风
手癣=鹅掌风
手指退行性关节炎=鸡爪风
腰背部软组织病=腿股风、环跳风
髋关节肥大性关节炎=环跳风
新生儿破伤风=肚脐风
阴囊湿疹=肾囊风、绣球风
小儿龟头发炎=螺旋风
丝虫感染引起象皮肿=大脚风
膝关节滑囊炎、膝骨关节炎=鹤膝风
下肢潰瘍=裙风
跟骨骨刺增生症=足跟风
内分泌失调引起皮肤白斑=白癜风
汗斑=紫白癜風
特異性皮膚炎及有關病態(如奶癬)=四弯风
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
风疹、风饮、风癮、风痧 、风痉
玫瑰糠皮疹
=风癬
冻疮=冻风
急、慢性皮炎(痒疹)=
高尿酸症状=痛风
肺炎球菌性肺炎=
肺炎球菌性腦膜炎 =风痉
急性非麻痺性脊髓灰白質炎 =風痿、小兒中風
……
还有与风湿完全无关的疾病,
因英译汉的缘故,扯上了风:
某种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风湿热
某种链球菌感染导致的关节无菌性炎症=风湿性关节炎
与自身免疫功能相关的关节无菌性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带来了许多病,
所以要“祛风”,
祛除表里、经络、脏腑间留滞的风邪与湿气,
疏风泄热,祛风养血,搜风散寒等等。
于是,有了许多成药:
(饮片汤药不在此列)
疏风止痛丸、疏风定痛丸、风湿止痛丸
疏风解毒胶囊、疏风再造丸、疏风清热汤
疏风活络丸、疏风感冒片、祛风换肌丸
祛风骨痛巴布膏、祛风舒筋丸、祛风止痒颗粒
驱风油、驱风散热饮、驱风老饼、驱风一字散
驱风苏合丸、苗王追风液、追风舒筋活血片
追风透骨丸、除风湿羌活汤、除风清脾饮、除风益损汤
祛湿养脾之归脾丸、平胃丸、平胃散、六君子丸、附子理中丸、
参苓白术散、香砂养胃丸,参苓健脾胃颗粒、木香顺气丸
林林总总,恕难尽述。
医家病家,亦难取舍。
风,从自然来,
却向心灵去。
又从心灵流向五脏六腑,
从百会流向涌泉。
谁可幸免?
谁人可幸免?
【附录1】传统医学的五风及与现代医学临床的对应:
(如不能将晦涩文言翻译成现代白话,也难传之后世)
1、肝风
病因病机:偏风直伤肝脏,肝之精血耗伤,阴血亏虚不能涵阳,而致风阳上扰,阳亢风动;
临床表现:多汗恶风,嗌干,易怒好悲,眩晕、筋脉拘挛,面目色青。
2、心风
病因病机:偏风之邪直中心脏,心的阴血耗伤,心脏经络气机不利,血气失和或心血迅速耗伤,邪结于局部而致心脏结之重症。
临床表现:多汗恶风,易焦躁,惊吓,或易怒,少气,缓言,面赤。
3、脾风
病因病机:风中于脾脏,或立即发病或伏留而缓慢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偏风中于脾脏,属风壅,化热成瘀生湿,湿瘀热结生黄疸,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发黄”。缓发者病机为脾脏亏虚,复感风邪(偏风),风邪伏留脾之血分,潜藏不出,即伏风结于血分,耗气伤血损精,化燥生瘀成积聚。久而久之,阴阳俱伤,脾脏衰竭。
临床表现:多汗恶风,不嗜食,肢体倦怠,黄疸,腹满,泄泻。
4、肺风
病因病机:伤于肺的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偏风侵袭于肺经或肺络未伤血脉,属风邪壅肺,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二是风邪(偏风)伤肺,化燥、化热成痰,属风邪结肺,久而久之,伤血脉。
临床表现:多汗恶风,面色白,咳嗽短气。
5、肾风
病因病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偏风伤于肺卫,表不解,邪气入里伤肾,此种风邪只伤肾脏,它脏未有损害,肾气被郁,不主水道,即化气功能失常,水液停留于脉道,泛溢全身成水肿。二是肾脏本身亏虚,复感风邪(偏风),损伤肾脏,肾元亏虚,无力抗邪,邪伏留于局部,日久邪结于肾,变成虚劳,形成劳水。
临床表现:多汗恶风,面目浮肿,脊痛不能立,小便不利,面黑。
有学贯中西者,将五脏风与现代医学拉郎配:
肾风相当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肝风相当于流行性乙型脑炎,
心风相当于急性心肌炎;
脾风相当于急性病毒性肝炎,
肺风相当于急性肺感染。
不过,中医拥趸感叹:
但是现代医家对五脏风的理论研究逐渐淡化,
尤其是因偏风中于五脏而致的五脏风病的理论逐渐丢失,
目前许多中医家亦把中医人体的五脏生搬硬套地
与西医解剖学的人体五脏相对应,
这也是导致今天五脏风理论迷失的重要原因。
【附录2】《黄帝内经》之《九宫八风篇》:
(传统医学之经典从业者之圭臬,如何今用?)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汗。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
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经典与圭臬,否又否不得,用又用不得。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