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负担
中国人男婚女嫁,女方向男方要彩礼,这一习俗久远,不必多说。初始之时,乃是一种礼仪,或者一种规则,后来逐渐变异,成为一种交易。女方嫁到男方,名字从夫姓,为男方生儿育女,还给男方家庭增添了劳动力,女方家庭算是白养了这个女儿,男方当然要出钱进行赎买的。所谓彩礼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交易,一种“硬要求”。当然如果女方条件允许,女儿出嫁也要送一些嫁妆,但这没有什么硬性规定,根据女方家庭经济情况而定,给多了有面子,给少了没面子,并没有什么“硬规定”。
印度的习俗恰恰相反,男婚女嫁时没听说男方给女方彩礼,却是女方给男方送嫁妆,而且是“硬规定”。这也是一种习俗,渊源当然有,专家会给出一大堆,但没有任何意义,不值得探讨。既然是“硬规定”,没有不行,少了也不行,如果遇到啫喱的男方,女方没带嫁妆或少带嫁妆,就会遭遇家暴,甚至被男方烧死。这在中国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可在印度却是常有之事,人们名之曰“嫁妆谋杀”。在现代社会竟有如此野蛮的行径,比之中国的彩礼还要“野蛮”。不给彩礼大不了女方不嫁,没听说男方或女方火拼的事件发生。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什么文化,这都是被现代文明所不齿的、不应该存在的陋习,如果在今天还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那就很难说是文明之地,也难说是文明之人。有专家说,这些并非无根之水,都是有文化渊源的。但不管是什么文化,在后来的发展中都被利益所异化,成为获取利益的手段。
正因如此,从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上,倡导文明婚姻,自由恋爱,治理高价彩礼现象。印度也在六十多年前就颁布了《嫁妆禁令》,从法律上禁止高额嫁妆的行为。但不管效果都不甚理想,在中国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高价彩礼现象仍然层出不穷,有的男人因拿不出高价彩礼而娶不起老婆,甚至出现了“换亲”现象交易现象。而印度的嫁妆问题也在折磨着整个社会,人们都在为女儿的出嫁而发愁,害怕拿不出令男方满意的丰厚嫁妆,而至女儿在婆家受到虐待,甚至因嫁妆少而被折磨致死的事件。
有时我想,如果中国的彩礼习俗和印度的嫁妆习俗能相互结合一下就好了。男方给女方送彩礼,女方要给男方送嫁妆,而且要求对等。如此男方的嫁妆和女方的彩礼或给付各自家庭、或留给新组建的小家庭。这样一来,彩礼和嫁妆的问题可能就都解决了。因为男方如果有钱给彩礼、女方有钱送嫁妆,则双方谁也不吃亏,皆大欢喜。如果一方没钱送彩礼,另一方如果有钱可以送嫁妆,没钱可以不送,反之亦然。很可能,有钱的一方既不用送嫁妆也不送彩礼了,这个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可偏偏是两个国度、两种文化,没有交际,亦不能互补,结果才弄到现在这样,中国解决不了彩礼问题,印度也解决不了嫁妆问题。现在中国还有因送不起彩礼而娶不上媳妇的男人,印度还有因没有嫁妆而嫁不出去的女人,还有因嫁妆少而被烧死的新娘。
旧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到哪都带着印度仆从,一些英国人开的餐馆和娱乐场所也有印度人服务生,就连中国的英租界的巡捕房也有印度人。这些人跑前跑后,为英国佬服务,中国人瞧不起这些印度人,管人家叫“阿三”,当然含有贬义。如果从印度直到现在还有因嫁妆而火焚新娘的恶习来看,确实是“阿三”。而中国人也不要自觉高高在上,就凭你一天到晚叫着喊着要彩礼这件事来看,一点也不比人家“阿三”好哪去。称你“阿二”也不过分。
为什么叫“阿二”呢?过去有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说有人将三百两银子埋在地下,又怕被人发现,便在旁边立了一块牌子,上写“此地无银三百两”,结果被邻居王二发现偷走,而王二偷走银子后,也怕被别人怀疑,于是便照方吃药,在原地立了一块牌子,上写“隔壁王二不曾偷”。哈哈!从彩礼文化和嫁妆文化来说,中印两家可谓半斤八两,都没有自傲的理由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