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断子绝孙”说起

“断子绝孙”曾经是一句骂人的狠话,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无后”就是断子绝孙。这是孔子使用过的骂人最狠的一句话。阿Q调戏小尼姑时,小尼姑骂阿Q断子绝孙,当时阿Q虽没什么反应,可后来直接导致了阿Q为了传宗接代要与吴妈困觉,结果脑袋上挨了赵秀才几竹杠。
可如今,却很少听到有人使用这句话骂人了,因为人们对有后无后已经淡然。首先是因为国家实行了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人们已经从当初的被迫,到现在的认同。其次是改开之后,中国迅速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又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传统文化依托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其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实行,社会进入竞争时代,人们迫于竞争的压力,也乐于享受生活,对传宗接代已经不那么热衷。其四是国家建立了社保制度,养儿防老的功能严重退化,人们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而养儿的现实负担比之防老的初衷不成正比。
但最主要的,还是人们彻底明白了,不管你如何传宗接代、开枝散叶,也摆脱不掉断子绝孙的宿命。就是这一代没有断子绝孙,也不等于将来不断子绝孙。中国有十四亿人呢,有你不多,没你不少,与其惦记着将来,不如着眼于当下,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如今生育已从必须完成的义务,变成了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断子绝孙背后的那些传统恐惧,早就被现代社会的压力、个体价值和多元文化所替代。
谁也没想到,中国从多子多福文化向少子文化转变的过程如此之快,只用了两代人的时间,就突破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其实从时间上看,这与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时间基本相当。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决定文化。随着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农村宗族体系的瓦解,使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人们心中对断子绝孙的恐惧感已经不像从前那样严重了。但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民与市民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恰恰说明,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之间的影响,乃至在对生育观念的差别。
有人说:断子绝孙的威力在中国社会出现了衰减,从一个最恶毒、最能刺痛人心的诅咒,变成了一个在现代语境中几乎失效、甚至有些滑稽的词语。这个变化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文化观念和个体价值的一场深刻革命。
其实随着城市勃然兴起,工业化到来,在中国兴盛几千年的家族文明就开始衰落了。人们对断子绝孙的淡然处之,是对家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我担心的是,家族和家的观念淡化了,那国家呢?中国人素来讲究“家国情怀”,将家作为国家的最小单元,千家万户组合在一起才有了国家。如果人们家的观念淡化了,那会不会对国家的观念有所影响呢?这是肯定的。不过会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如若人们都能感觉到的话,那世界上人类社会的重新组合也会随之而来了。
不知道我们要为之哀叹,还是为之赞美呢?也许在渐进的过程中,人们会慢慢地适应这一变化,能够水到渠成,而人们也能顺其自然。倘能如此,也就没有什么遗憾和嘉许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