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变相“大锅饭”

(2025-08-29 16:41:40)

变相“大锅饭”

那天老娘问我:“你还上老年食堂买菜吗?”我说:“一直没去”。老娘说:“我也没去,确实不太好,吃着不是味。现在是不是关门了?”我说:“不知道”。

我不知道老年食堂从何来,又何以来?那是大约三四年前,小区内的老年人一到饭点便拿着饭盆奔向老年食堂,真有点“趋之若鹜”,因为在那里买饭有补贴。甚至在开卖的一个小时前,就有老人拿着马紮坐在那里排队等候,有时还因为站队加塞发生口角。我也去过两次,买一些主食,后来就没再去过。后来有关老年食堂的传说都是从母亲那里听说的。

但我一直对此不看好,觉得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就像原来各单位都搞食堂一样,那是因为当时社会服务缺失,只能由单位自行补上这块短板。后来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很多单位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都取消了澡堂、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理发室等。现在也有一些单位有食堂,但经营上是市场化的,比如医院、学校等。也有机关事业单位设立食堂,费用由单位自筹,职工象征性地掏点钱,其实是变相的职工福利。不管哪一种形式,前提是单位有钱,且要不断地续钱。

老年食堂也一样,补贴是政府出的,如果没有补贴,食堂肯定办不下去了,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一个是机制问题,即使政府给补贴,没有一个好的机制,食堂也未必能办好。不管是什么食堂,必然要盈利的,不赚钱谁干?而老年食堂要盈利,就违背了政府办老年食堂的初衷,不盈利,经营者无钱可赚,便失去了积极性。如果要盈利、赚钱,那与街上小餐馆、小饭馆有什么区别呢?

我觉得,能够市场化的服务就应该市场化。市场化是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最高的机制,在社会服务市场化的今天,非要另起炉灶,办什么老年食堂,对外挤兑了街面上市场化经营的饭馆,对内浪费了公帑,必然因为机制僵化而导致效率低下,饭菜质量下降。

如今老年食堂接二连三地关门,主要原因是这个主意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主意,是人们头脑中“大锅饭”的残余。“大锅饭”可以吃,但我们还没到那个时候,人们没有那个觉悟,国家也没有这个财力,结果必然是“其兴也勃然,其亡也忽然。”

这是在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由政府主导下利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和方式,进行的一次为老年人服务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也必然不理想。有人说:中国的老年食堂,钱没了,人跑了,锅砸了!信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文化的误会
后一篇:还是掉进坑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