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边吃边聊”

(2025-07-21 17:47:09)
话说“边吃边聊”

我写过多篇有关吃饭的博文,但还是意犹未尽,又想起“边吃边聊”这个话题,这可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又由此想到中国餐饮中的包间。

中国人对吃饭的讲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什么?主要是中国乃农耕经济,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受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制约,在青黄不接或旱涝之时;加之人多地少,生产落后,人们经常要忍饥挨饿。因此,吃饭、吃饱饭便重要起来,不管干什么,红白事也好,接亲待友也好,都要吃上一顿。人们将能在一起吃饭,作为加深感情的机会和关系远近的标志。比如有人问你认识某领导否?你说认识,曾经一起吃过饭,这说明你跟领导的关系不一般,别人会投来艳羡的眼神,你心里也生出些许荣耀。

过去宫里的宦官也找女伴,称作“对食”,意思是面对面吃饭,有点“举案齐眉”的味道,说明两人的关系已经进入准夫妻状态。之所以称之为准夫妻,是因为不知道宦官找女伴是否要经过官方登记或社会认可。称之为“对食”很形象,说明感情关系紧密。如果这种关系的男女下饭馆,很可能要包间,只要消费得起。现在不管是公对公之间,还是私对私之间,抑或公对私之间;也不管是接待来访,还是洽谈生意,抑或是商量事情,都要坐在一起吃饭。当然公家有严格的报销制度。吃饭能增进感情,如果再喝点小酒,来个“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更好了;如果乘着酒劲,学个猫叫狗叫,再献唱一首“美国派”,就更受欢迎了。

人吃饭的时候,是精神最放松、情绪最愉悦的时候,很容易达成交易。但也容易丧失警惕性,给对方下手的可乘之机。故历史上很多谋杀和政变都发生在宴会上,比如“鸿门宴”,如果不是项伯捣乱,项庄乘势将刘邦脑袋拿下,你我等就不会有“汉族”的称呼了。有些宴请,别看表面上礼敬有加,其实两厢埋伏着刀斧手,只等摔杯为号。历史上这样的例子颇多,令人听起来头皮发麻。

真不知道国人什么时候生出了“边吃边聊”这一怪癖。很可能是古已有之的,因为“民以食为天”,吃饭很重要,人们对吃饭很重视,也很喜欢,吃饭的时候一定眉飞色舞、心情舒畅,尽管是粗茶淡饭,于是便会在吃饭时聊上几句。也是因为吃饭是最能聚集人的时候。也有人说,正因为吃饭很重要,所以才不许说话,要专心致志吃饭,不能浪费粮食,也有利于吸收。据《论语 · 乡党篇》说:“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意思是: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即便是粗茶淡饭,也必先进行“瓜祭”以示恭敬,态度庄重。坐席摆不正不坐。同乡饮酒时,等拄拐杖的老人离席后再离开。乡人举行驱疫仪式时,则穿朝服站立于东阶。托人向其他诸侯国问候时,要再三行礼送别。

这礼仪之邦在吃饭时的规矩还真多。可偏偏这个“食不语”,变成了“边吃边聊”。不知道是不是“舶来品”,我觉得是土生土长、自然生成的。人家西人信上帝,吃饭之前要对上帝表示感谢,吃饭时也很认真,没有“边吃边聊”一说。

“边吃边聊”也有好处,就是利用请客吃饭融洽感情,同时也提高效率。“边吃边聊”比干坐着吃饭好,尤其是喝酒的时候,当酒酣耳热之时,“边吃边聊”的内容便会扩展开来,说的也不一定都是正事。但越是正事,越是用这种“边吃边聊”的轻松方式来进行。双方坐在谈判桌前谈了许久没能达成的协议,或可在“边吃边聊”的轻松气氛中达成了。这可能是国人喜欢“边吃边聊”的原因之一吧。

“边吃边聊”最大的负作用是,将吃吃喝喝带进了工作接待中,给嘴上的腐败找到了借口。如果主家说:“中午一起吃饭吧,边吃边聊。”你便很难推辞,理由是反正你是要吃饭的,不请你吃,也要自己吃,既然反正都要吃,那就却之不恭、客随主便吧。再者上午虽然谈得很好,但有些问题还没有谈透,正好利用吃饭的时间再细谈一下,有何不可呢?这完全是从工作着想啊!于是嘴上的腐败有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我以前经常“边吃边聊”,现在觉得不太好,起码是不讲卫生。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唾沫星子乱飞,双方或多方一定吃了不少口水,让人想起来就恶心。古人之所以提倡“食不语”,除了吃饭说话会影响进食和消化外,也有不太卫生的缘故。可“食不语”的规矩也让同一桌吃饭的人很难受,一个个只是自顾自地吃饭,那一定很无聊。

现在已经不是“食不语”的时代了,人们都习惯了“边吃边聊”,但如果在家里吃饭,还是“食不语”为好,我是很久没有参加过宴请活动了,所以才对“边吃边聊”反感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鼠人
后一篇:知了知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