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喝酒的境界

(2025-04-01 18:47:39)

喝酒的境界

据说喝酒有十重境界,分别是小酌、微醺、浅醉、沉醉、酣醉、烂醉、酩酊、癫狂、骇俗、梦幻。我天生不善饮酒,实在没体会过这些境界。但感觉这些对喝酒的人来说,一定是很享受的。记得小时候到同村的亲戚家吃饭,第一次喝酒,感觉又苦又辣,那时已经懂得要面子了,硬撑着喝了几口,没过一会儿,便东倒西歪,连饭也吃不下去了,人家只好将我送回家。

后来确实喝醉过几次。印象最深的是那年春节,去朋友家拜年,我进门时人家刚摆上桌子,便邀我一起喝酒。那天喝的是衡水老白干,不知是酒好,还是情绪好,一口酒下肚感觉跟平常不太一样,没有那么苦辣,三杯过后,还有点甜味。于是便频频举杯,酒也越喝越甜。朋友一看我有点反常,马上劝阻说:“别喝了,先吃几口菜吧。”我却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怎么还舍不得给酒喝了?”这句话多少有点刺激,人家只好又给我满上一杯。我端起酒杯向嘴边移动,可手却哆嗦起来,不听使唤了;好不容易到嘴边,就是倒不进嘴里,接着便从床边出溜到桌子底下。

哈哈!众人马上将我扶到床上。我心里很清楚,可就是身不由己,本来能控制住的情绪,一下子失控了。嘴上说着没事,可眼泪夺眶而出,不知哪里来的委屈,好在没有大哭大闹。遗憾的是,搅了朋友一家人的年饭。那是我第一次醉酒,后来跟人谈起醉酒,人说:酒一喝出甜味来,就离醉不远了。可惜后来的几十年里,我再也没有喝出过甜味来。

那年去宜宾开会,住在一个高档酒店里,会议的赞助商是五粮液酿酒公司。为招待参会客人,晚上在宾馆客厅安排了交流会,酒水中当然有五粮液。那可是真五粮液啊,盛在酒瓯里,摆在桌上,大概三两一瓯,一次只能取一瓯。一位不喝酒的同事很热心,从桌上取来五粮液,说:“这可是真五粮液啊,不喝就白来了!”那晚大家聊得很开心,四个人连喝了好七八瓯,估计有二斤多酒。回到房间后,兴致不减,又白话了两个多小时才睡下,也没感觉难受。看来真五粮液和假五粮液就是不一样,即使喝出甜味来,也未必醉倒了。

人们对喝酒的境界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最好的境界是微醺。微醺一词出自辛弃疾《江城子 · 戏同官》,其中“拚却日高呼不起,灯半灭,酒微醺。”是写辛弃疾与同僚在一起饮酒,席间有美女歌舞,众人通宵畅饮,酒后倒头便睡,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人们也叫不醒。这叫微醺吗?我觉得叫沉醉比较合适。我虽然说不好微醺的感受,但觉得微醺一定是很美的享受,一种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假话真说,也可以真话假说,借醉酒麻痹对手。所以,喝酒的人很讲究微醺。

如果让我与十重境界对号入座的话,还真不好说是什么境界,感觉有点似是而非,说小酌不是小酌,说微醺不是微醺,说沉醉不是沉醉。很多时候,喝酒都是无奈的选择,不喝不合适,喝多了难受。

我眼里,醉酒只有两种境界,有的喝醉了睡觉,有的喝醉了撒疯。那年在老家的一个婚宴上,有一个亲戚喝醉了。这个亲戚戴着眼镜,看上去挺斯文,没想到斯文人醉酒更奔放。醉酒后的他,又哭又闹,躺在地上打滚,谁也控制不了。后来竟挣脱众人,跳进了院内的猪圈,滚了一身烂泥,让人觉得滑稽可笑。一直折腾得精疲力尽,才消停下来。这可能就是烂醉的境界吧。酒醒后他却问:“谁给我弄的一身臭泥?”那时人们生活很差,喝的都是两三块钱一斤的白酒,但绝对是真酒,所以人们对酒都很期,如果时常能有吃请喝酒,一定不是一般人。

唉!最没出息的就是这种醉酒撒疯的人。一身正装、不苟言笑,没想到几杯酒下肚,便癫狂失态。这种人可能本来酒量不大,又性格内向,心情抑郁,平时还能自制,酒后心智和情绪失控,便如开闸的洪水,一泻而下,让人贻笑大方。

我退休之前已经边缘化,退休后便很少有人请喝酒了,自己一人也没有了喝酒的兴致。好像有两次想起喝酒,可一口酒下肚,又觉得不是滋味。有一次还觉得心里发慌,有些难受,便不再喝酒。后来自己开始酿酒,取名“秦岭雪”,那可是六十度的真正的纯粮酒。酿酒时屋里充满了浓郁的酒香,看着从烧锅中涓涓流出的酒液,忍不住抿上一口,觉得有点香甜的味道,可还是没能引出喝酒的欲望,从此便只酿不喝、与喝酒无缘了。

仔细想来,喝酒哪有什么境界啊,与其说境界不如说是因人而异的感受和状态。只要自己感觉舒服,醉酒而不乱性,足矣。我一个不善饮酒、现在连“小酌”都不能、更别说享受微醺的人,在这里奢谈喝酒的境界,不有点可笑么?但这或许应该庆幸,而不是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喝茶的境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