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代写回忆录想到修史

(2024-12-26 18:08:57)
从代写回忆录想到修史

 

因为写了“代写回忆录”一文,突然想起,自己写回忆录一定有主观片面性,因为美化自己是一种意识本能。俗话说“顾己不为偏”,对自己美言几句、辩解几句,甚至对缺点和错误有所回护和掩饰,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代写就更别说了,收了人家的钱,必然要讨人家欢喜,为之“隐恶扬善”。所以,不管是自己写的回忆录,还是代写的回忆录,凡涉及到自己的地方,都要打个问号。

自己写自己,往往失真,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故此,古人很少写回忆录,别说个人,就是国家也不修本朝国史,而将本朝国史的编修交过后来人。《二十五史》几乎没有本朝人编修的,本朝人只是将一些事实记录在册,譬如帝王的“起居注”,如现在的“大事记”之类,记录帝王的言行。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尙矣。”自东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设史官专司其事以备将来修史之用当然还有私人编著的涉及历史的杂记、笔谈等。

本朝人不修本朝史,只有司马迁是个例外。《史记》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汉武帝。后来东汉班固著《汉书》,晋人陈寿著《三国志》,南朝宋人范晔著《后汉书》,”前四史”的编著,都是后朝人为前朝修史,《后汉书》还是隔代人为之。之后历代沿袭,渐成惯例。

班固说司马迁著史“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不虚美,不隐恶”就是不过分地赞美,也不隐瞒其过失,主要指司马迁对汉代历史和人物的记述。可见当朝人写当朝史也不是不可以,关键在于史官的修养和操守,如司马迁者较为客观、实事求是,但换成其它史官,在一些涉及当朝帝王、尤其像汉武帝那样霸道的帝王,一定会有所隐瞒和避讳。事实上,司马迁著《史记》对一些史实也是有所取舍和委曲的,更何况其它史家呢。道理很简单,受现实客观环境的制约,谁也不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

《资治通鉴》记载,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向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要史官记载的《起居》,房玄龄说:“史官不虚美,不隐恶,如果您见到了一定生气,所以不敢拿给您看”唐太宗说:“我跟别的帝王不一样,想亲眼看看本朝的国史,了解一下以前的不足,今后引以为戒。”当时谏议大夫朱子奢对唐太宗说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朱子奢说的入情入理,给唐太宗看《起居注》当然可以,因为您“举无过事”,可这个做法如果沿袭下去,将来遇到不像您那样圣明的帝王,史官们为了保全自身,远离灾祸,很可能“希风顺旨”,哪史书中记载的内容还有真实的吗?“前代不观”当朝之国史,正是这个道理。

但后代修前代之国史也有一些弊病,后代人贬低前朝是一种“政治正确”,就像汉朝人修秦朝史一样,会将秦朝骂得一塌糊涂,几乎都是一面之词,没说多少好话,当然秦人也没留下多少史料,把秦人说得不讲仁义、暴戾不堪、野蛮之至,与后来出土秦简所记载的大不一样。这可能是为了标榜自己正确,故意贬低秦人,以突出刘邦吊民伐罪、取而代之的正义性。

在这方面,汉朝统治者做得比较彻底,以至人们对秦朝的了解很有限,多亏现在出土了大量秦简,使人们能窥探到秦人的一些真实情况。如果秦人不焚书,汉人不扬恶,后代人既看到秦人的记载,也了解到汉人的评说,会对秦朝和秦人有一客观的认识。

唯可惜的是,秦人不写回忆录,只能任汉朝一家之言,弄得到现在还人不人、鬼不鬼的,没有翻过身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代写回忆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