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个“一鸣惊人”

(2024-09-05 23:54:16)
两个“一鸣惊人”

 

历史上有两个“一鸣惊人”的故事,一个说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庄王,一个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威王。

《史记 · 楚世家》载: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闲。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愿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据说楚庄王即位时不及弱冠,在位二十三年(前613年——591年)。期间平定内乱,发展经济,北上与晋国争霸,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军,饮马黄河,称霸中原,问鼎周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一鸣惊人”的故事最早见于《韩非子 · 喻老》,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后来被《史记》所采用。

另一个“一鸣惊人”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威王。据《史记 · 滑稽列传》载: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齐威王在位三十七年(前357年——前320年),罢饮图治之后,奖赏廉洁实干的即墨大夫,烹杀欺瞒贪贿的阿大夫,创立稷下学宫,议政倡仁,任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大败魏军于马陵,与魏惠王有“徐州相王”之会,使齐国“最强于诸侯”,再次成为天下霸主。齐威王“一鸣惊人”的故事只在《史记》中记载,其情节和说辞与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大体一样,是不是司马迁移花接木也不好说。

这两个故事发生的年代相差二百五十年多年,从历史记载来看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两位君主即位时都很年轻,楚庄王年龄不到二十岁,齐威王岁数也不大,即位之初都耽于淫乐、沉迷酒色、不理国政。二是都采用了隐语的劝谏方式,不把真实意图说出来,而是借用别的话来进行暗示,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风气,以启发君王自悟,而不是生硬的劝告。三是楚庄王和齐威王都从容纳谏,幡然悔悟,励精图治,而且有一番大作为,最终成就了霸业。

楚庄王和齐威王从小在宫廷里长大的,即位后大权在握,如果没有好的引导,一度沉溺于声色也属正常。但像他们这样能够从容纳谏又有所作为者不多,所以有人怀疑楚庄王和和齐威王都有点“装”。当初所以这样,是得到高人的指点,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假相示人,待一切了然之后,便起而图治,一鸣惊人了,这应该叫“韬光养晦”之计。可能当初伍举和淳于髡都观察到两位君主的内心,觉得他们本不是自甘平庸之辈,所以才使用隐语的方式加以劝谏。而楚庄王和齐威王也觉得时机成熟,不必再装下去了,便顺势接受了规劝,这才有一鸣惊人之举。不是这样的话,一个长时间沉溺于酒色的人,在没有心理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不可能一飞冲天或一鸣惊人。

再说,楚庄王和齐威王的醒悟也不全是伍举和淳于髡的功劳,事实上楚庄王在伍举劝谏之后,并没有发生改变,于是又有了大夫苏从的以死相谏,楚庄这才停止淫乐,开始打理国政。而齐威王身边从来不缺劝谏之人,有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说的齐威王。这说明不管是楚庄王还是齐威王,身边都不缺少直言劝谏的诤臣。使一个沉溺于酒色之中的玩主,变成一鸣惊人的霸主,并不是一个隐语就能解决的问题。

那时信息尚不发达,但有关“大鸟”的隐语想必已经流传开来,齐威王当然也知道这一答案,所以淳于髡一说“国中有大鸟”,齐威马上对接的下来。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之中记载这一故事,意在说淳于髡之能言善谏,可有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在先,淳于髡的滑稽便有些褪色了,而这对齐威王性格的塑造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两个“一鸣惊人”,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应该是原创,而齐威王的“一鸣惊人”是“抄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不仅是娜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