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岭雪
秦岭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892
  • 关注人气:10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禅让”

(2024-08-29 01:15:49)
说说“禅让”

 

禅让是古代帝位传承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祖宗的神灵面前将帝位让给别人。传说上古时期是“公天下”,有德者居之,尧将天下禅让给舜,舜将天下禅让给禹,禹将天下禅让给伯益,伯益觉得大禹的儿子启比他有才能,就让给了启。没想到,夏启做了帝王后,就再也没有禅让,而是改禅让为世袭,来了个“父传子,家天下”。从那以后,直到两千多年之后的东汉末年,汉献帝将汉祚传给曹魏,才又有了禅位。

古代政权更迭,改朝换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禅让,就是和平交接;一种是革命,就是武力夺取。在夏以后的多次王朝更迭中,都是以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商汤革了夏桀的命,取夏朝而代之;周武革了商纣的命,取商朝而代之;后来秦灭周、并六国,建立了秦朝。之后项羽和刘邦灭了秦朝,刘邦夺得天下,建立了汉朝。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摄政,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王莽代天子临朝听政,称“假皇帝”。经多年准备之后,王莽利用当时盛行的谶纬之学,称有人献上铜匮,得到汉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王莽便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觐见太皇太后,在未央宫前殿即天子位,改国号为“新”,实现了他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王莽篡汉虽是和平取得,却没有走禅让的程序。

怎么东汉末年又出现禅让呢?这与曹操的个性分不开。曹操是个思虑较深和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人,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汉末的实际统治者,可还坚守着为人臣子的底线。有人劝他代汉自立,他说:“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个周文王吧。”意思是将取汉代之的事交给儿子曹丕。当时曹操代汉面临着一定的阻力,内有一些汉朝旧臣的反对,比如荀彧就不认同曹操封魏王加九锡;外边的刘备和孙权也都盯着曹操,所以孙权上书劝曹操称帝,曹操说孙权是想把他放在火上烤。一旦曹操公开代汉自立,就给了刘备和孙权以号召天下、讨伐曹操的借口。那时的汉献帝已经是曹操的傀儡,被玩于股掌之上、言听计从,又何必代汉自立、找这个麻烦呢?

曹操是个打天下的英雄,为人简约,作风实际,对禅让这种走形式的琐碎之事,实在不屑于做。在曹操眼里,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用得着搞什么禅让吗?禅让这种勾当有点自我贬损了。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是大实话。曹操也不会像王莽那样装神弄鬼,王莽篡汉将自己的名声搞得很臭,曹操再行篡汉之举,定会被人骂作王莽第二,他是不愿意背上这个恶名。

汉魏禅让很复杂,不像当初尧舜禹禅让那样简单。说上古禅让仪式简单,只是想象之说,因为没有发现记载的文献。但汉魏禅让仪式的过程却很繁复,据《献帝传》记载,禅让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包括次数不等的若干回合,很考验当事人的耐心。据学者考证,禅让之初是魏国臣僚先据谶纬、符瑞劝进,魏王曹丕均辞让;然后是汉献帝第一次册诏禅让,魏国臣僚劝进,魏王一让;魏国臣僚再据符瑞劝进,魏王辞让,汉献帝第二次册诏禅让,魏国臣僚劝进,魏王二让;魏国臣僚再次劝进,魏王态度松动,汉献帝第三次册诏禅让,魏国公卿劝进,魏王三让,随后表示接受;汉献帝第四次册诏禅让,魏国臣僚上奏典礼安排方案,魏王令曰:“可。”你瞧这个麻烦,个性简约的曹操哪受得了这般折腾。

说上古禅让简约,因为那是真禅让,后来的禅让复杂,因为那是假禅让。既然是假禅让,就必须在形式上大作文章,让人们看起来像真的一样。但时过境迁,进入封建世袭时代以后,禅让的大环境已不复存在,禅让成为过去时。比如战国时燕王哙曾脑袋一热,将王位禅让给权臣子之,结果闹得燕国大乱,险些亡国。所以汉魏禅让和魏晋禅让,都要做足表面文章,使禅让变得很花哨。

这套程序是不是有所继承呢?也许上古文献对禅让仪式有些记载,被汉儒发扬光大之;也许没有什么记载,都是汉儒杜撰出来的。三次册诏、三次拒绝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求得心理平衡,或许是装相给天下人看。好像禅让者非要禅让之,而受让者却不想接受,只是天命不可违,不得已只能接受一样。我觉得,当时人们一定认为,这是一件上应天命、下顺民心的大事,应该讲究,也值得讲究,只有这样才显得重视和尊重。有人认为这很虚伪,但禅让者和受让者不一定这样认为,禅让者可能开始时有些不情愿,受让者也觉得心虚,可当这个仪式有条不紊、轰轰烈烈的进行时,受气氛的感染,或真的以为是天将弃之和天欲与之了。这就是禅让仪式复杂的魅力所在。那时,不管是禅让者汉献帝,还是受让者魏王曹丕,都不认为这是虚伪的。

不管怎么说,曹魏的禅让仪式虽然复杂,却成为后来采取和平方式改朝换代的文本,大家都照做不误。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四十六年之后,晋王司马炎照葫芦画瓢,接受了魏皇帝曹奂的禅让。

这两个禅让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比较礼遇前朝禅让者,这是值得称道的。汉献帝刘协禅让后,被封为山阳公,曹魏对他礼遇有加。十四年之后刘协去世,曹魏还为之举行了盛大的丧礼,魏明帝曹叡为之素服发哀,司徒、司空持节吊祭护丧,大赦天下,太尉以太牢告祠文帝庙,向山阳国赠以册书,等等。还“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这就是汉献帝谥号的由来。献字在谥号中是聪明睿智的意思,这是对刘协的褒扬,也是对曹魏政权来源正当性的再一次肯定。司马氏也有样学样,司马炎接受禅让后,封魏元帝曹奂为陈留王,居邺城,其待遇颇为丰厚,直到三十八年后曹奂去世。这可比后来禅让的前朝君主的境遇好多了。

是受让者仁义吗?大不然也。禅让不过是个程序而已,其功夫全在禅让之前。曹操对当时拥戴刘汉、挑战曹魏的大臣毫不留情,司马氏对曹氏一党和反对派也绝不手软,他们是在禅让之前就将反对者屠戮殆尽,扫清了禅让路上的障碍,使禅让者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再也掀不起什么大浪,这才宽容大度起来。

注意到没有,历代以禅让得天下的朝代多是短命的。上古尧舜禹的禅让只有一代,三四十年是多的。后来的曹魏政权只存在四十六年,司马氏的西晋只有五十一年。接下来的东晋和宋齐梁陈都是短命王朝。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很多政权都是以禅让取得,没有几个长久的。北宋以禅让取北周而代之,和西晋一样被金朝赶到了南方。这好像是禅让政权的宿命。而通过革命的方式、凭借武力建立的朝代,也就是马上得天下的王朝,如唐明清等朝代,都享国二百年以上。这已经成为一种规律。

上古尧舜禹的禅让是真心实意的主动禅让,而后来的禅让是被逼无奈的被动禅让。这种禅让已经失去了禅让的原意,成为篡夺的代名词。经过曹魏鼓捣出来的禅让仪式,特别是三让三辞这种表面文章,让人们看了就恶心。而为了使禅让水到渠成,在这之前必然充满了血腥,这哪里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言呢?这使貌似和平交接的禅让变得虚伪起来。

这一点受让者也有所意识,甚至形成心理障碍。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明帝司马绍与大臣闲聊,问起先祖取得天下的经过,大臣王导“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弑高贵乡公事。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可见在两晋时人们就看透了禅让的虚伪性。这可能是人们瞧不起通过禅让取得政权者的主要原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误读何其多
后一篇:长安虽近犹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