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掼你个蛋
(2024-06-30 11:28:24)
我对“掼蛋”知之甚少,看了网上的介绍,才知道“掼蛋”是起源于江苏淮安的一种扑克牌游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简单易学、老少皆宜,深受大众喜爱。哈哈!有点明白了,这有点像北方人玩的扑克牌游戏“大跃进”。不同的是“掼蛋”是四个人,两人一组;“大跃进”是六个人,隔人为友,三人一组,故也叫“打三家”。其它操作是否一如“掼蛋”,不得而知。
“大跃进”曾在北方盛行一时。我小时候家门口、小河边、桥头旁,有一块不大不小的空地,每天聚满了玩“大跃进”的人。六个人围坐着一个小桌,洗牌、搬牌、发牌或自摸,之后便是对手里的牌进行清点,一边分类排序,一边盘算着这副牌应该怎么打,接着开始出牌。对看客来说,胜负并不重要,看点是打牌时你来我往的斗嘴。如果遇到打“蔫牌”的,看客们会感觉索然无味,一走了之;如果遇到打“响牌”的,人们会闻声而至,越聚越多,有时还发表一些评论。打牌人咋咋呼呼,嘴不闲着,或怨自己手里的牌点低,或向对手大声叫板,或埋怨同伴出手太臭。话越多越有人气,围观的人一多,打牌人开始“人来疯”,玩到兴处时,拍桌子、打板凳,大呼小叫,再加上看客们的支嘴,异常热闹。也有因互相不服气,从动嘴发展到动手,每到这时看热闹的不嫌事大的,是吃瓜群众最享受的时刻。
记得小时候邻家张爷爷的两个外孙从南京来,哥哥对小河桥边的“大跃进”十分喜爱,成天在那里看热闹,有时还上去给人家打几圈。弟弟却不喜欢,对“大跃进”不闻不问,很快跟我成为朋友,两个人走街串巷,还到周围的坑塘游泳。人各有各的爱好,只要不妨碍别人。注意,那可是文革时期,各方面的管束都比较严格的,可对“大跃进”人群却很容忍。
那个时代打“大跃进”的人好像比现在多。不知南方的“掼蛋”是不是这样。因为人们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娱乐方式也很少,人们没更多得选择,便将乐趣集中在“大跃进”或者下象棋上了。
我也偶尔有过“大跃进”或下象棋,但绝对很少。参加工作后,曾经遇到过喜欢“大跃进”和下象棋的领导,身边总是围着一帮凑热闹的有心人。据说有的本来不会,为了接近和讨好领导,马上进了“大跃进”或象棋“学习班”,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企图在“大跃进”中围猎领导,但效果据说都不太好。
在我的印象里,“大跃进”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扑克游戏,后来听说扑克游戏的高级玩法是打桥牌,可我一点不懂桥牌。再后来,人们又玩起了麻将,而且麻将很快取代了“大跃进”。现在麻将馆多,“纸牌屋”少,甚至没有。“大跃进”还一直停留在马路边和大桥下,没有“登堂入室”。“大跃进”的群体也从当初的老少咸宜,变成了退休老人的娱乐。我路过立交桥下的几桌“大跃进”,基本上都是熟脸,看客也都是那几位,群体比较固定化。人家玩麻将的都进屋了,而“大跃进”却还在外边“风餐露宿”。我虽然对此不感兴趣,却也生出了许些悲哀。
与北方的“大跃进”比起来,南方的“掼蛋”却是另一番天地。有人说“掼蛋之风横扫大江南北”,甚至“是社会失去动力、失去企业家精神的表现,是逃避之风、颓废之风”的祸根。这种上纲上线的认识真让人刮目相看。看来“掼蛋”比“大跃进”有威力,已经形成气候,进入上层社会,开始跟麻将争夺地盘。听说“掼蛋”还有了自己的组织,什么“掼蛋协会”、“掼蛋中心”、“掼蛋俱乐部”,并开始有了“掼蛋”赛事,什么“掼蛋大奖赛”、“掼蛋一窝蜂”“掼蛋你我他”等等。“掼蛋”群体也不断有扩容,档次不断提升,有官员、教授和企业家加入。“掼蛋”的势力不可小觑,难怪人家说“掼蛋”横扫大江南北呢。
这让北方的“大跃进”相形见绌,有了沉重的危机感。看来不仅经济南升北降,就连扑克娱乐也南升北降。这真让我等无地自容矣。
我这只是有感而发。其实“掼蛋”和“大跃进”有那么大的威力吗?显然没有,一种游戏罢了,不必大惊小怪。我虽然不太喜欢,却绝不反对。我甚至盼着人们都去“大跃进”或“掼蛋”,好让我这个市场经济的笨鸟,寻得更多机会。后来才发现,自己想得美,人家在“大跃进”和“掼蛋”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想着如何升官发财,并没有给我留下半点机会。
过去所以“大跃进”人多,是因为人们没有什么奔头,三饱两倒,只有在“大跃进”里打发时间。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人们有了奔头,“大跃进”或“掼蛋”只是娱乐而已。有人害怕“掼蛋之风横扫大江南北”,人们玩物丧志,社会失去动力,这有点想多了。如果你真想减少“大跃进”和“掼蛋”,也不要将眼睛盯在人身上,而应该优化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让人们生活有奔头,干事有劲头,“大跃进”或“掼蛋”的人自然就少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