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处理有点嗲

最近一则信息让人有些气恼。说某医科大学一位主讲儿科的俞老师,在授课前巡病房时,发现患儿情况危急,随时有生命危险,赶紧进行抢救。患儿经过紧张救治,总算脱离了危险。但俞老师却因为上课迟到29分钟,被扣发两千块奖金,全院通报批评,取消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这个决定表面上看,铁面无私、功过分明,实则荒腔走板,是不分轻重缓急、对错倒正的乱命。该决定一经曝光,便引起群情义愤,网友们开始口诛笔伐,更有理论家上纲上线,称其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大杂烩。
我不赞成这种上纲上线的认识。如果这样的话,这一乱命便成了普遍存在的现象,既然是普遍现象,那就应该见怪不怪,当事校方的责任也会被“稀释”,毕竟是“主义”的问题,不是一两个人事,也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我的看法与之相反。全中国各种高校三千多所,大学教师近二百万人,老师日常上课迟到的事并不稀罕,原因也多种多样。比如发生交通事故,道路拥堵,这是常见的。比如家里有急事,老人或孩子生病。再比如遇到自然灾害,大雨倾盆、水漫金山,或大雪纷飞,道路堵塞。当然还有其它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这些都在情理之中,应该被允许和理解的。校方在制定制度时也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果没有考虑到,那就是不讲道理、不近人情,是一个混账制度。
俞老师抢救病孩的时候,应该知道上课迟到的,也知道学校对迟到的处罚制度。但俞老师在权衡了救人与教学两者的轻重之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她可能觉得,做这个决定很简单,既然自己能够做一个正确的决定,校方也应该做出正确的决定。可她高估了校方的智商和情商。也许她已经估计到校方的处罚结果,过往的相处经验使她对校方并不抱幻想,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救人,这更说明她具有医者仁心的的信念。救人和教学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救人是当务之急,对一个医生来说,救人是天职,是使命所在,是一个医生最基本的操守。俞老师的通过了这个考验,证明她是合格的医生,也是合格的教师。
与俞老师相比,校方的表现就太令人失望了。如何处理俞老师迟到,校方也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机械死板地按制度办事,给俞老师处分。二是对俞老师迟到这件事做整体判断,考虑到前因后果。恐怕一个弱智都明白,救人是突发事件,教学是日常工作,救人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教学却可以缓行,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档位上。那在如何处理做出了正确选择的俞老师,就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可校方的处理决定却很让人意外。校方选择了处罚,而且将事件的原委讲得很清楚。既然清楚俞老师为什么迟到,又做出了一个处罚决定,这实在不能让人理解。
我觉得,这可能是校方最可恶之处,就是装出一副铁面无私的面孔,打着公平公正的旗号,干了一件荒腔走板的事。这种虚伪作风着实令人厌恶。真是拿人当成白痴了。处理说明中还要求教师们“引以为戒”,那意思就是说,再遇到类似情况时,要选择教学,不要救人,这真让人哭笑不得!
人们对校方的处罚表示惊诧,在情理之中。校方给出的处罚违背了天理人情,不符合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思考逻辑。人们真应该为校方的“勇敢”竖起大拇指,难道校方的智商情商都归零了?看来人们与俞老师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都高估了校方。
老师上课迟到不是孤立事件,这样的事很多,所以学校处罚无故迟到的决定。但俞老师为抢救病孩儿迟到却是一个孤立事件,这样的事不多。像俞老师这样因救人迟到被处罚的,可能更是少之又少。这说明,这不是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的问题,而是校方的弱智情商出了问题,一个典型的“二百五”决定,还堂而皇之的发在网上,真让人贻笑大方。
一个正常人都能正确选择的答案,竟被弄成了全国新闻,甚至是世界新闻,你们的智商情商都顺着肠子排泄出去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