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人的诺奖情结

(2023-10-20 11:20:46)
国人的诺奖情结

 

每到诺奖评审和出炉的季节,国人便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有的像吃了一个蜜枣,有的像含了一粒葡萄,有的垂涎三尺,有的冷目相对,人们对诺奖的情绪很复杂。

这可能要追溯到上世纪初前后的西学东渐时代。那时的中国从上到下都充满着对西方的热情,而且不仅是西洋,连先中国一步进入工业化的日本都被称之为东洋。只要沾点洋气,在这片土地上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如果能拿到留洋的大学文凭,不管是西洋的还是东洋的,就有了当大学教授的资格。比如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后来弃医从文,只拿到专科肄业的文凭,在北大讲学时被聘为讲师,周作人拿了日本大学的本科文凭,后来被北大聘为教授。当然鲁迅是兼职,而周作人是专职。

本科毕业如此,拿了硕士、博士学位就更吃香了。小说里的方鸿渐从爱尔兰人手里买了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假博士文凭当上了大学教授,现实中的唐某买了一张“西太平洋大学”的假文凭当上了创业大咖。民国初年,胡适在美留学还没等拿到博士文凭,便被陈独秀聘为北大教授,月薪大洋三百,高于其它教授,惹来不少嫉妒。

假如那时出现一个诺奖获得者,会得到怎样的待遇呢?怎样想象都不会过分。但那时诺奖离国人太过遥远了,甚至连想都不敢想。据说鲁迅曾被认定为文学诺奖候选人,被鲁迅推辞掉了,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不过按鲁迅的性格推断,他可能不愿意掺和此类名利场上的事。这之后就再没提起过诺奖。直到后来美籍华人杨博士和李博士获得了物理学诺奖,才让国人长出了一口气,虽然人家都是美国籍,但毕竟是曾经的中国人。再后来,思想解放了,人们对诺奖的憧憬更加强烈起来,每到诺奖评选季,国人总会排一个诺奖候选人名单。终于等来了诺奖,一个是获得医学诺奖的屠博导,一个是获得文学诺奖的莫作家。这两个诺奖有点让国人意外,这是自然的,诺奖的评审标准是人家制定的,操作程序也在人家手里,中国人没有话语权。

上世纪前半叶,中国制度落后、生产力低下,老百姓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西方崇拜得五体投地,美西各国都是自己的老师。这个情结深植于人们的意识中,一时半会儿是抹不掉的。特别在知识分子文化圈内,向来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虽然现在美西博士的市值下降了,可诺奖依然是追捧的对象。令人遗憾的是,诺奖评委不会将“渴望程度”列入评选标准,更不会因为国人对诺奖渴望而将诺奖颁给中国人。

在美西人眼里,中国人很像一个暴发户,当初混得不好,突然发迹,世人没有想到,更不会理解,自然会生出一些负面情绪。有的因嫉妒而轻蔑之,有的会发坏使跘子。其实这都可以理解,当新的角色出现时,不管是角色本身,还是周围的看客,都需要慢慢适应。美西方对中国的认知需要时间来改变,中国对美西方的看法需要时间来校正。

诺奖自有其评审标准和程序,国人应该承认和适应,不能以情绪应对之。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处于学习和追赶阶段,美西方在科学技术上还是创新的主力军,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如果有一天走在了前列,进入创新阶段,诺奖自然会找上门来,即使有些人为因素,也挡不住中国人进军诺奖。当然我这里说的是科学技术领域,不是那些有着意识形态色彩的奖项。

新世界以来,国人走过了从本科到博士再到诺奖的追捧过程,也算是与时俱进吧。但该放下的还是应该放下,鲁迅没有得过诺奖,但谁也不会否认鲁迅的伟大。人们真没必要为之着急上火,而应该淡然处之。二十年之后,一切都将会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很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