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刀切”

“一刀切”一直是社会管理者的政策困境,被认为是简单粗暴、懒政怠政的典型做法。社会上的事物纷繁复杂,搞“一刀切”当然不行。但社会上有没有适于“一刀切”的事物呢?应该说一定有,这才符合客观实际。如果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能“一刀切”的事物,那这个看法本身就是“一刀切”,正应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
社会上的事情多种多样,但尽管纷纷纭纭,却可以采用归类法,进行合并同类项,找出其中的同一性规律。只要对事物进行认真观察,摸索到其中的规律,就可以对具有同一性的事物进行“一刀切”。对所有的事物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是错误的,而一点“一刀切”都没有,那是自找麻烦的繁琐哲学,也是得不偿失的。
有人说,处理问题最重要的是简单,也有人说,麻烦的事情不能简单处理。在我看来,处理问题就应该简单,越是复杂和麻烦的事情,越要用简单的方法来处理,来个“快刀斩乱麻”。但这个简单不是随便为之,而是要找准和抓住事物的结症所在,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简单而有效率。如果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所在,随便来个“一刀切”或“快刀斩乱麻”,肯定会乱上加乱,把事情搞乱套。
过去是“粗放型时代”,不管是在经济发展上,还是在社会管理上,多以“一刀切”为主,于是人们在处理社会问题上有了“一刀切”的习惯。现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社会管理进入“集约化时代”,也可以说“精细化时代”。再加上过去人们受“一刀切”之苦久矣,这样的例子甚多,恕不举例。所以人们对“一刀切”深恶痛绝,一片讨伐声。可有没有注意到,“一刀切”也有其客观依据,起码有公平的含义在里面,这也是人们虽然反对“一刀切”,而“一刀切”却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客观地说,这个社会上有些事物适于“一刀切”,有些事物不适于“一刀切”。如果你将两者颠倒,将不适于“一刀切”的“一刀切”了,那肯定会乱套;可如果将适于“一刀切”的来个“多刀切”或“乱刀切”,那一定有失公平,也会失去效率。事实上,“一刀切”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顽强,而且在民间有一定的市场,真是因为“一刀切”在某种情况下,恰是反对特权的一把刀。
老百姓不满意“一刀切”,也不满意“多刀切”或“乱刀切”,更不满意该“一刀切”时“多刀切”、该“多刀切”的时候“一刀切”。比如一些社会福利待遇问题,本应该人人有份,一律平等,也就是“一刀切”,可有司非要分出个三六九等,以各种名义搞特殊化。尤其在一些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顾及特别情况,只注意事物的一般性,不注意到事物的特殊性,而且态度苟且,作风粗疏,方式单一,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办得人言啧啧,怨声载道。
国人最讲辩证法,故有“矛盾”之辨,可一遇到具体问题,又容易犯简单粗暴的毛病。可能正是国人办事容易走极端,忽左忽右,所以老祖宗早就发现了这个毛病,才发明了“矛盾论”,提倡“中庸”之道,要求实事求是,讲究辩证法。中国古人都能认识到的问题,为什么现代国人没有意识到呢?这不是简单的意识问题,而是立场和态度问题,且涉及到执行能力和办事能力,或许还掺杂着一些个人的自私主义观念。
人们常说“当官不给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现在应该提高标准了,在涉及利益分配和社会管理这些复杂的问题上,切不可简单从事,一定要对症下刀,讲究辨证施治和精细化管理,让人们享受到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