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百年
 (2023-05-29 11:17:19)
	
			
					(2023-05-29 11:17:19)		
这里的“孤独百年”并不是小说《百年孤独》的孤独,而是说,人从出生起就是孤独的。你想啊,当你呱呱坠地来到世间的时候,两眼朦胧,大脑空白,虽有父母照看、众人围视,可你不懂他们,他们也不懂你,你难道不孤独吗?
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孩童时代的你看不懂这个世界,只知呀呀学语,随风而舞。少年时期内心有些变化,个性开始慢慢生成,可要随时面对人家的“修正”,你的内心还是孤独的。及至成年进入社会,面对世间百态、复杂人生,你可能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个想法未必真实,也未必能够实现,你的内心依然是孤独的。可以说,孤独是人生常态。
人的性格不一,有遗传因素,也有后天影响,但我觉得先天因素较大。有的人喜欢热闹,成群结队,呼朋引类;有的人喜欢寂寞,不声不响,独来独往。有的人表面上阳光灿烂,内心却凄凉无限;有的人外表唯唯诺诺,内心却充满挣扎。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乐观与苦闷、浪漫与现实中纠结着。这个世界虽有各色人等和各种情调,但孤独应该是一种基调。真正懂你的人几乎没有,无怪乎人们都在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如果你耐不住孤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会很痛苦。
孤独也是一种美。当你风光无限之后,身心疲惫,头脑炸裂,这时的你,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在林间漫步,在草原踏青,在湖畔遥望,那一定是人生最惬意的时刻。或者一个人坐在藤椅上读书,在瓜架之下品茶,这种孤独会给你带来短暂的宁静,而这一刻,你一定会感觉到这才是真实的你,而过往的一切都如一抹云烟。
从人生来看,热闹总是短暂的,孤独总是长久的。孩童时代的你,别人不理解你,等你有了意识的时候,你不理解它。谁都有过面对这个离奇古怪、五彩斑斓的世界的孤独感。当你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并不知道是否真正理解,而你的理解又会与别人的理解相矛盾,何况浩瀚无垠的宇宙,你终究无法理解。虽然你穷追不舍、奋斗不息,但终究摆脱不了逐渐枯萎的命运。
直到生命尽头,哪怕是众人围绕在身边,呼来喊去,可谁能真正理解你的所思所想?也许那时的你,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这时的你,如果有所思想的话,才会真正体验到什么是孤独。孤独百年。
孤独最接近于人的本性状态,不管是在人有了思维之后,在这之前。动物除了觅食和求偶这些生存本能之外,它的存在也是孤独的,只是它不觉得,或有感觉却无法表达。人在智质化之后,有了思维和意识,才真切地体验到孤独。孤独者往往是思想者,当众人都热热闹闹走过场的时候,只有孤独者在思想。
也正因如此,人们对孤独者都另眼相看,因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群,如果你是一个孤独者,你便是一个另类。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另类是另眼相看,其中有鄙夷的成分,也有一种猜不透的神秘感。神秘感是令人向往的,也会令人琢磨,当人们对事物不理解的时候,会产生了一种敬畏。比如鲁迅笔下的孤独者魏连殳,其所思所为每与人相反,而那当深夜在旷野中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嗥叫,却令人肃然起敬。
所以会产生敬畏,因为一个孤独者的内心是充实的,不充实就不能忍受孤独,而这种充实必然来源于思想和意志。人如果有了思想,有了意志,才能摆脱世间的庸俗,脱离低级趣味。虽然大多数思想和意志并不伟大,却足以使自身获得力量。
我欣赏孤独,因为它是真正的美,不需要争奇斗艳,也不需要万人瞩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孤芳自赏。哪怕是崖缝中曲折生出的一株古柏,荒漠中偶尔开出的一朵小花,池塘水面上摇荡着的浮萍。没人欣赏,没人侧目,可它依然是美丽的。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