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高铁掌掴事件

(2023-05-16 18:26:51)
再说高铁掌掴事件

前一篇博客以为“子弹飞的时间有点长了”,现在看来子弹飞的时间短了还真不行。我就是心里起急才妄下结论,以后遇事还真得沉住气,不然也会被“打脸”。

官方公布高铁掌掴事件的“完整录像”后,网上又出现了多个不同角度的“完整录像”,每一新录像出现都会带来舆论的反转,有网友戏称已经反转四次了,人们被转得晕头转向,包括我自己。现在流传的录像有三四个,其中一个时间相对较长,内容也较完整,看完这个录像后,我的看法有些许变化。

当事一方的王某女一个人,另一方是杨某女和另外一男一女三个成年人和两个孩子,以杨某为主,另外两人(至今身份不明)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争吵,在事件过程中形成三对一的格局,以杨某为主的“三人团”始终占据优势。事件由两个孩子吵闹踢蹬前排乘客王某座椅后背引起,王某回头制止孩子的行为,杨某指责王某,继而发生争吵。杨某要求王某给孩子道歉,“三人团”中的某男骂王某,王某回骂某男;“三人团”中的某女开始录像,王某也拿手机录像,杨某制止王某录像。

其间,杨某抓住王某“吼”孩子和骂人这两个把柄,自以为占据道德高地,对王某进行指责和诘问,逼迫王某向孩子道歉。王某也感觉被杨某抓到短处,一时言语支吾。正因为杨某自以为占据道德优势,所以在王某坐下后,从身后掌掴王某两下,因为是连击被人误以为只打了一下。当时王某已经坐下,杨某从身后掌掴王某,很像一次“偷袭”。王某被打后站起转身连续掌掴杨某两次,由于第一掌掴与第二掌掴中间相隔七秒,便成了第一次掌掴是自卫,第二次掌掴是“互殴”的区别。又因为王某掌掴的力度较大,且在列车长面前,显示出王某的硬朗风格。但面对“三人团”的强势和杨某的不依不饶,王某的总体表现处于下风。

在双方的争吵中,“三人团”的杨某出面护犊子,打头阵;某女一开始就寻找合适的角度进行录像,以备后续之用;某男开口骂人,在旁边煽风点火。特别是杨某抓住了王某吼孩子和骂街两个把柄不放,三人轮番上阵进行围攻。在三对一的情况下,王某虽然表现强硬,但一直处于守势,这种局面直到“东北大哥”出现才得以改变。

“东北大哥”一直在旁观察,是整个掌掴事件的见证人。在“三人团”势头正盛的时候,东北大哥的几句问话:我看的清清楚楚的,你们那有理啊?三个人吵一个人,列车长来了还吵,有道理吗?你孩子先吵到别人了,你没教育孩子,还跟人吵。骂人也是你先骂的,还不准别人也骂了;打人也是你先打的,还不准人还手了;拍视频也是你先拍的,还不准人拍了。不能以为带了个孩子你就都是理了!”接下来的诘问几乎使“三人团”闷口,也获得乘客们的掌声,这才压住了“三人团”咄咄逼人的气势。

据说,后来王某报警,也有说杨某报警。警方介入后,找王某到派出所做笔录,一待就是七个半小时,据说警方想促成双方和解,杨某一方也恳求王某女和解,并愿意对王某进行精神补偿。如果这是真的话,可见杨某预见到行政处罚对她的不利。而王某态度强硬,不同意和解,要求警方按程序依法处理。警方劝和无可厚非,毕竟小事一桩,而王某性格使然,态度坚决。警方在劝和不成的情况下,下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警方在行政处罚决定中将该事件定性为“互殴”,对王某罚款200元,对杨某罚款500元。这已经区别了双方责任的大小,应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毕竟分出了主次。但对“三人团”中先开口骂人的某男和加入争吵并录像的某女,没有提出批评。王某接受了行政处罚,提出了行政复议。杨某一方没有提出意见。

这是一起因孩子吵闹引发的事件,杨某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没有尽到责任,给乘客带来困扰,理应向大家道歉。更不应该在王某出面制止时,一味强调人家的态度,而忽略自己的责任。“三人团”骂人、打人、录像在先,应该负主要责任。如果论双方责任的话,应该是三七开,王某占三分,“三人团”占七分。这与警方给出的结论虽有出入,但只是量的多少问题。

高铁掌掴事件虽不是什么大事,但此类事件多发,一而再、再而三,人们困惑不已,不得不问一个为什么?

从整个事件过程来看,可以分成两部分,一个是掌掴事件本身,一个是警方对掌掴事件的处理。掌掴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只要认真核实,责任大小一目了然。但随着事件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警方对该事件的处理上来,这就复杂了。

国人处理此类问题喜欢采用“中庸之道”,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但这个中庸不是孔夫子说的中庸,孔夫子说的中庸是正道的意思,即采取合乎道德规范的合情合理的办法来认识和处理问题,而现实中人们习惯使用的中庸,却是折中或者取中的意思,“中庸之道”变成了折中主义。表现在处理具体问题上,就是“和为贵”和“和稀泥”,或不分对错是非,不讲子丑寅卯,各打五十大板。这种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简单高效,表面上看似公平,实际上模糊了对错是非,缺乏公平正义。这是其一。

在国人眼里大事坐下来谈判,小事才脸红脖子粗地吵架,故小事一桩不值得大惊小怪,没必要兴师动众,更不愿为此耗费精力,所以在态度上并不重视,处理起来也不认真。这次掌掴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可到现在连一个“完整录像”都没有。你到相信哪个?如果有司将这些录像搜集起来,经过认真梳理和比对,有一个完整的视频,就不至于出现那么多让网友指摘的漏洞了。这是其二。

这类事件的多发,跟人们在一些共公场所不注意他人的感受、缺乏公共意识和社会公德有关。有些人不以给别人添乱为耻,还以打扰别人为能,两个孩子一上车就吵闹蹬踹,家长对此无动于衷,这很可能不是她们一时疏忽,而是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在她们脑袋里没有公共场所这个概念,公共场所与自家没有什么区别,自然也就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吵闹会影响到别人。这也是一种自私心理和缺乏修养的表现。这是其三。

国人有“护犊子”的习惯。凡事动物都“护犊子”,人也不例外,这是基因遗传的需要,是动物的本能。但动物“护犊子”没有对错之分,而人有思维和理性,遇事要明辨对错是非,不能一味袒护。舔犊之情人皆有之,但要明是非、讲道理,不能拿孩子一味“护犊子”,更不能那孩子当挡箭牌,没理搅三分。再有,家长在遇到别人“吼”孩子的时候,有一种“打狗看主人”的心理,认为这有损家长的面子,这也是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总要情绪冲动的原因之一。这是其四。

不过,后来网友们的争论集中在“互殴”问题上,而且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见解,这可能是该事件中最值得肯定的事情了。

至于高铁掌掴事件多发的原因,说来话长。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从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乡土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度阶段。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又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带来的便利,开启了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大融合、大交流,以致于人们还没来得及做好这方面的精神准备。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涌进城市,一方面带来农村人口下降,造成乡村空心化;一方面也带来了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冲突。很多在农耕时代不可能遇到的事情出现了,很多过去能接受的事情现在难以接受了。比如文明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安静,可很多人没有这个习惯。比如不懂得怎样对孩子进行正常教育和监护,只知道一味地“护犊子”。比如对在共公场所打扰别人习以为常,甚至旁若无人。这些虽然都是小事,却极易引起纠纷。在大交流、大融合的时代,人们应该有底线意识,既要有边界感,又要有包容心,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互相适应的相对舒适的状态。

在高铁掌掴事件的处理上,还涉及到情理法的问题。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理法都是互通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情理法才会发生矛盾。在情理法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当然要法律为先,这就是所谓的法不容情。但在维护法律的权威性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到情与理,因为不合情理的法一定是不完美的。一个依法的却不合情理的判决,是违背天理人情的。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对情和理比较重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法律比较强调,但只有达成情理法的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境界。

生活在大时代的人们,常常在“抓大放小”的状态下工作,对涉及政治性的全局性的问题比较重视,对一些社会层面的小问题不太重视,遇到如高铁掌掴之类事情会习惯性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实基层干部身处一线,一天到晚面对的就是这些杂七杂八的民间琐事。大事不用你抓,你也管不了,你的职责就是把这些小事办好。可人们往往对这些本应该认真抓好的小事,从思想上和态度上重视不够,以致在处理上举措失当,让老百姓大失所望。

基层单位直接面对各种社会情况,要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有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不仅要富有同情心,还要办事公道、认真负责,切不能敷衍搪塞,得过且过。如果将心思放在工作上,这个目标并不难达成。当然也有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问题,还要有对舆情的敏感性和处理业务的娴熟技术。不断积累处理“小事”的经验,制定好处理各种常见性问题的解决文本。人家网上诈骗、放高利贷都有文本,为什么我们没有应对此类事件的文本呢?实践证明,这个文本很重要。

说归齐,还是应该抓紧补上“精神文明”这一课,让高铁掌掴事件永远成为过去。从这个角度来说,高铁掌掴事件的发生,给人们上了一堂“精神文明”的教育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