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桃花源别想之二
(2023-04-02 18:41:25)
前几天有感而发,写了《桃花源别想》一文,之后感觉意犹未尽,再多说几句。
桃花源中人说是因避秦末之乱而来到桃花源的,从此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以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样算起来也有五百多年时间了。这可能吗?不是不太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
人类自进入社会化生活之后,就没有绝对的小范围的封闭的存在,尤其是向桃花源那样的农耕社会。秦末时代已经不是简单地原始生活了,有了一定的社会文明,这个文明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一定的精神支撑。桃花源并不是一个完备的社会系统,只有农耕而没有其他生产,如简单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来源,耪地的锄头、收割的镰刀、做饭的锅灶等等,从哪里来?桃花源中总不能还有铁匠铺吧?当然是通过市场交换得来的。但桃花源是封闭的,那里的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桃花源,肯定也不会隔三差五地去赶集。外界人也不知道有个桃花源,贩卖生产和生活用具的商人也不可能去过桃花源。那桃花源中人的生产和生活是怎样维持的呢?
桃花源中人已经在此生活五百多年了,如果按二十年一代人来计算的话,已经有二十几代了。那桃花源中人的婚姻问题怎样解决?生活在桃花源中的有多少人?如按陶渊明的描述,桃花源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也就是几十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庄。在人口繁衍上如果不与外界通婚的话,只能是近亲繁殖了,如此从秦末到晋代,经过二十几代的近亲繁殖,人种退化的程度已经达到极限,桃花源中不仅整体人口质量下降,一定有很多智障人。这样的群体又如何维系桃花源的存在呢?即使能够勉强维系,也不会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其悲催程度你怎么想也不会过分。
桃花源是仙境啊,你怎么这样认真呢?不是认真,而是《桃花源记》中说得明白,打渔人亲历桃花源,不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与那里的父老乡亲进行了交流,知道了那些人的一些底细,并且在那里住了一宿。你说是仙境,也就是根本不存在,谁会信呢?再说了,打渔人离开时处处做了标记,就是为后来的返回准备的,为什么连标记都没有了呢?不难猜想,桃花源中人已经好几百年没见到外人了,突然冒冒失失地来了个打渔人,桃花源中人不得不谨慎起来,在热情接待的同时,时时保持着警惕。在与打渔人分别后,可能一直尾随着打渔人,将打渔人做的标记都一一拔掉了。这很有可能。
或桃花源中人已经看出了打渔人居心不良,离开后一定会报告官府,故当打渔人离开桃花源的时候,曾叮嘱他不要向外界说这里的事,可打渔人不但违背承诺,还在离开桃花源的第一时间,向当地太守进行了举报,,这很有点邀功请赏的意味。打渔人的可耻行径与桃花源人对他的淳朴真诚和热情接待形成了鲜明对比。人家一见到打渔人便向他述说了桃花源的由来和原委,没有任何的隐瞒。可打渔人却昧着良心,向太守讲了桃花源的故事,并带路领着官府一干人等前来寻找。试想一下如果太守真的找到了桃花源会怎样?很可能先慰问父老,然后就是登记户籍,收取税赋,一番折腾,不把桃花源搞个鸡飞狗跳才怪呢。可惜了,桃花源人对打渔人的一片诚心。
《桃花源记》的作者只给读者交代了桃花源的景色、格局、人情、由来,剩下的都留给读者去猜想。猜想什么呢?当时的某某某,当时的著名驴友刘子骥,对此很感兴趣,曾多次前去探查,可什么也没找到,后来也就无人问津了。
正因为再也没有人找到桃花源,所以桃花源还是桃花源,一个清净之处所在,人们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规划着自己心里的桃花源。一旦桃花源出现在现实中会怎样?现在很多地方为发展旅游计,今天在这里发现了桃花源,明天在那里打造了桃花源,你如果真得到此一游的话,早已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不胜其扰了。
告诉你,桃花源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脱离尘世的一方净土,没有人涉足的地方都是桃花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