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时代已不可逆转(外一篇)

独生子女时代结束了。是应该遗憾,还是应该欢呼呢?我真说不出个所以然,不过是感叹嘘唏罢了。很荣幸,我赶上了独生子女时代。
我是上世纪1978年结婚的,第二年有了女儿,80年国家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便再没有要孩子。原本也是不想再要一个孩子的,因为目睹了中国人的贫穷,而这贫穷的原因之一就是多子。虽然从六十年代中期已经提倡计划生育了,但计生措施很不完备,人们对生育知识也不甚了了,本来不想要孩子的,如果意外怀孕,便以为是天之所赐,大多还是要把孩子生下来的。所以,孩子的多少真不是自己说了算,特别是在落后的农村,很多时候是听天由命。那时都靠工资生活,平常过日子大多比较拮据,真不知道有了第二个孩子之后日子会怎样,再加上改革开放之初,也想在事业上有所进步,于是便领了独生子女证,不再要孩子了。
独生子女政策是前无古人的。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鼓励生育,因为农耕主要依靠人力,有了人便有了劳动力,人口便是一切。所以过去战败一方出城投降时,除了献上印信之外,还要献上人口户籍账册,也有些战争还专以掠夺人口为目的。由于人类抵御天灾病业的能力低下,孩子从生育到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会有较大的损耗,所以必然要尽量多生一些。人口少则劳动力缺乏,人口多又需要足够的口粮,人口的多少与土地资源和生产力成正比,因而往往在风调雨顺、社会安定,人口有较大增长之后,便会出现人口与土地失衡的情况。中国人只要有了吃的,剩下的便是生孩子,据说中国历史上人口较大规模的增长,是在清朝初玉米和番薯大规模种植之后,这是民以食为天的实证。人口过多必然导致土地资源负担过重,再加上分配过程中的人为不公,如遇旱涝等自然灾害,便会造成大饥馑,于是饿殍遍地,人祸随之而生。
新世界之后,国家比较稳定,但生产力的发展仍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计划生育措施,抑制人口过快增长,于是才有了独生子女政策。
一转眼外孙都20岁了,当初我曾问女儿,是不是再生一个女孩。女儿回答得很干脆:“一个孩子都够呛,再来一个养得起吗?有了二孩生活水平会下降一大块,我可不想让孩子当二等公民。再说了,咱家也没什么资产,留给一个孩子都嫌少,如果两个来分还有什么?”哈哈!她想的真是太多了。但有一个事实,虽然四十多年过去了,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可在过日子上,人们并没有感觉多轻松。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人们的思想进步了,过去“一个羊是赶,两个羊是放”和“多一个人不过是加一双筷子”的时代已经回不来了。
独生子女家庭比之多子家庭省事很多。一般多子家庭生活上困难不说,在遗产继承上也容易发生纠纷,电视台的法律节目如“法眼大律师”或“法眼大法庭”,成天播放这样的案例。我们这一代人比较喜欢看,因为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现实问题,不要唱高调,保不齐这事就会发生在你身上。有一次我问女儿看不看这类法律节目,她说:看它干嘛,跟我又没什么关系。这话很实在,她是不会遇到了类似问题的,她的孩子也不会遇到这类问题,省了不少心思。那她会不会感到孤独呢?好像没有。虽然亲戚不少,却来往不多,这是城里人与农村人的明显区别,少了很多婆婆妈妈的事。有几个要好的朋友,时常走动走动,同学同事之间也相互照应,生活上还是比较充实的。
过去社会服务很不完备,人们在生活上和事业上,都要靠亲朋好友的提携和关照,离开亲戚朋友就没了社会依靠,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确实是经验之谈。现在不然了,政府办事效率提高,社会化服务完备,一些专项服务还可以花钱购买,用不着烦劳亲戚朋友帮忙了。这可能是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变中必然发生的事情,开始时还有点不适应,惦记着这个,惦记着那个,后来慢慢地就适应了。
亲戚是上辈人传承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人,有的虽然性格不尽相同,平时来往不多,但如遇婚丧嫁娶之类的礼俗之事必要打个招呼。亲戚就是这样,平常走动少,却遇事必往来,一时半时还断不了。朋友就不同了,朋友是自己的选择,因利益相关和趣味相投走到一起,这有点像婚姻。朋友没有血缘关系的纽带,一旦长时间没有来往,关系会疏淡起来,从彼此陌生到相忘。人生会经历不同的时间段或年龄段,每在社会上移动一步,都会有老朋友离开,新朋友加入,有时是自己移动了,老朋友没跟上;有时是朋友移动了,自己没跟上,因而产生了差距,进而有了距离感。随着思想上、事业上、生活上的差距不断拉大,朋友之间关系的会逐渐疏离。这是必然的,也是无情的,虽然心中惆怅不已,却又无可奈何。特别是因利益走到一起的朋友,随着利益点的不断变化,朋友也在不断地离续中,就像堆柴火一样,新柴火总是压在旧柴火上。切不要责怪人性之冷漠,此生存使然也。
还是回到独生子女上来吧。人类终究要步入少子时代,但这应该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自然而然。没想到的是,这一代人因为政策而无意中提前来到了少子时代,对我们来说绝对是好事。既然终究要来的,早来比晚来好,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有利。虽然现在有人对人口红利减少而忧虑,但随着自动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填补劳动力短缺之不足。对老百姓来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与社会服务的完善,也会弥补少子化带来的情感与生活上的缺失。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不需要七郎八虎;一个社会化服务完备的时代,也不用靠亲朋的帮衬过生活。在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中,人们不应该因为少子而顾虑与担忧。
这是不是过于乐观了?可能吧。几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下来的不是佛祖,不是上帝,而是那个人人向往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实行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使中国的少子时代提前到来了。现在从独生子女政策变成鼓励多生孩子,人们又以为少子时代终结了,多子时代来临了。但人们应该知道,少子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加上女权主义的浸染,还多少有点追求享乐的意味,也包括男性,不管出台怎样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要想变少子为多生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生育孩子对女性和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沉重负担。现在人们已经尝到了少子的实惠,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谁还会走回头路,去享受所谓的多子多福呢?也许在多种政策的鼓励下,人口增长会出现短期内的反弹,但人口减少的大趋势是不可逆的。
作为独生子女时代的父母,与多子时代的父母必然不尽相同的。这之前研究独生子女的文章较多,却没有多少人注意到独生子女父母这一代人。事实上,由于基因散布和传承的关系,人类对下一代的重视总是上一代高,以前人们只知道父代的影响,却忽视了子代对父代的影响。事实上,多子家庭与少子家庭或独子家庭在持家理政、为人处世和性格气质上都有所不同。过去少子或独子家庭比较少,人们可以看到这些家庭的与众不同之处,随着独子或少子家庭的普遍化,原来仅存在于这些家庭的个性特点逐渐放大,有些已经消失了。现在政策性的独子时代结束了,社会性的少子时代到来了,如果注意研究独子或少子家庭的特点,或许会对社会治理有所启示。
作为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一代人,正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自觉或不自觉地认可了独生子女政策,形成了独生子女家庭。那时城里的年轻人初中毕业之后,国家负责分配工作,婚后家庭负担相对较轻。因为家庭负担减轻和后顾之忧减少,使这一代人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工作,又赶上一个尊重知识的时代,使之较前代人在学历与知识层次有所提高,也具有了比较清醒和智慧的头脑。使他们有精力和能力关心国事,成为忧国忧民的一代人。同时,在对外开放的国策下,他们的眼界放开,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思想上更开明,格局上更扩大。特别是经历和体会了多子与少子、封闭与开放、贫穷与富裕等不同时代的变化,在比较中感受和体会到现行国策之伟大和改开之英明,并在身体力行中成为改革开放的主力军。
做如此说,并非因为我是这一代人,而是事实证明,中国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在独子或少子的父母这一代人身上发生的。即使别人不为之感佩,自己也应该为之自豪。
当然,这一代人也有它的不足。正因为是智慧的知识的一代,没有经过父辈所经过的苦难,又因为独子家庭的负担较轻,比之前辈在吃苦耐劳上、抵御生活和精神压力上、接受外来文化上,显现出异想天开、承压能力和韧性相对不足,易受西方意识影响等特点。加上文革极左思潮、旧的传统意识和外来思潮等多种影响,这一代人有着比较复杂的思想和个性。这与生活在独子时代也不无关系,试想在一个多子家庭,人们每天睁开眼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找饭吃!人们心里想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关心事业?因为吃饱饭了、有剩余精力了、人也变聪明了,这才可以专心致志地“务虚”。
政策性的独生子女时代结束了,社会性的少子时代到来了。虽然国家开始鼓励生二胎三胎,但多子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起码在城市人群中是这样。没想到,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中国少子时代打破了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逻辑提前到来了,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只有让时间作出回答了。但我是持乐观态度的,就像中国用六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一样,中国少子时代的提前到来也属于弯道超车。
附:之所以说是“外一篇”,并非像诗人们的“外一首”一样,虽然我至今也不明白什么是“外一首”,为什么叫“外一首”。既然有“外一首”,就应该有“内一首”,可我从来没有见到“内一首”。这里写上“外一篇”,是因为我从来没有研究过独生子女问题,只是一时有感而发,“外一篇”即是“外行话一篇”的意思。其实在我的博文中有很多都是“外一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