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不应该设指导价
中国人讲究指导,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还是长辈,也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都有指导一说。当然这里很可能是一种客气的说法。但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对领导来说,所谓指导就是指导,和指示的意思差不多。
为什么中国人爱指导呢?这与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有关。在官本位时代,官是社会地位最高的,就像今天的领导一样,百里挑一或千里挑一,当然是物以稀为贵了。中国的官员不管在什么时候出席什么活动,排位总是靠前的,礼遇总是最高的。就像当年那个司法部的副部级政治部主任说的,当初他作为当地有两亿元资产的公司老板,与镇上的科级干部吃饭时也要毕恭毕敬地给人家敬酒,这让他心里很憋屈,于是发誓一定要做官。
再有,在国人眼里一般情况下,领导总是万能的,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所以领导到什么地方去,都是来视察和指导的,而一般情况下凡是领导指导过的事情都会顺利成功,几乎没有失败的。有的国家的领导还会指导导弹发射,指导女人生孩子,指导医生做手术,指导哥们贪污受贿。哈哈!不管是哪路神仙,在领导面前都要接受指导,服从指导,哪怕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也要聆听不辍。
当然,谁都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领导的所谓指导只是原则上提一些要求,只有专业领导才会在操作上和技术上给予具体的指导。之所以都称之为指导,那是一种客气的套话,多少有点马屁味道。我们大可不必斤斤计较。
但如果说指导价,就不一样了。指导价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权限和市场现状,给出的强制性的价格范围,这可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要认真执行的。也有一种指导价,是由物价部门或中介机构根据市场供需情况给出的,虽没有硬性规定,只是一种仅供参考的价格,可不管是买家还是卖家都会认真对待。因为这些指导价并非凭空杜撰,是根据市场供需变化给出价格预测,即使有所变化,也是八九不离十的上下波动,不会离谱太大。自从有了市场指导价,人们在没进入市场之前,就对市场行情有了大致了解,对到哪里买东西、花多少钱合适,心里都有了底数。人们欢迎这个指导价。
但指导价并不是对所有花钱的地方都适用,特别是对非交易行为是不能随意给出什么指导价的。比如,最近听说有的地方搞出了什么“彩礼指导价”,这就让我有些晕菜。自由市场上的蔬菜可以有指导价,因为那是商品,这个指导价可能是物价局给定的。彩礼指导价则不然,婚姻不是交易,女性不是商品,彩礼是民间风俗,哪里来的什么指导价。那这个指导价是谁定的呢?物价局好像管不着这段,区乡镇政府也管不着,要是官方来定也得是民政局,民政局管婚姻登记,顺便出个彩礼指导价也有可能。可我还是觉得不妥,因为这事并非政府职能所在,也着实荒唐可笑。
制定彩礼指导价有什么依据呢?总不能根据当地的GDP水平,根据人年均收入水平,根据历年彩礼的平均数,来制定一个彩礼指导价吧。要是根据这些可就麻烦了,每个区县乡村发展水平都不一样,每个家庭的收入贫富也不一样,想要一个科学的普适的彩礼指导价实在是太难啊!也许这个指导价对小康的李家来说是个毛毛雨,可对温饱的张家来说却是沉重负担。可既然有了彩礼指导价,人们必会参照要价,彩礼价必然会水涨船高。女方有了要价的底气,男方只能砸锅卖铁了。
有人说,这个指导价应该在核算男女双方的资产和收入之后,根据一定提取比例计算出来的。好家伙,还没结婚呢,就要算计和分家产了,亏你想得出!这不仅不合清理,也不合法度,也太复杂了。那这个彩礼指导价是根据什么制定出来的,遵照哪些程序制定的,这些人们都不得而知,莫名其妙。
收受彩礼是一种民间习俗,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行政上没有指导意见,党风党纪上也没有什么说法,彩礼收多收少要根据双方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愿,协商而定,量力而行,切不可竭泽而渔。但有些地方的家长,将儿女婚姻作为一种交易,变民俗为恶俗,变嫁女为卖女,这是对爱情和婚姻的亵渎,也对双方婚后感情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但天价彩礼的事件依然屡见不鲜,这不是说一两句气话就能解决的。我觉得其根本原因是女性资源短缺,男女比例失调,男多女少。再就是一些地方买卖婚姻之风严重,男女青年缺乏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主动性。当然,还有一些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在作怪。
但解决高价彩礼问题,还是应该从移风易俗上入手,加大公序良俗的宣传力度,通过鼓励年轻人自由恋爱和自由婚姻,来抵制高价彩礼的恶俗。而不宜采取行政手段对彩礼做硬性的数量规定,因为这不在行政的职责范围之内,也缺乏制定数量的可靠依据,在执行上也有很大难度,或者说根本无法执行。如果做硬性规定的话,也应先从党风党纪入手,要求党员干部不能在嫁娶上收受天价彩礼,为移风易俗、遏制天价彩礼起个带头作用。可千万不能贸然出台所谓彩礼指导价,这或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降低彩礼的价码,反而给高价彩礼推波助澜。
不知道彩礼指导价的创意是谁想出来的,这说明政策上的创新一定要视情而定、因势利导,不能想入非非,为创新而创新。这个彩礼指导价的创意,实在是个无事生非的馊主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