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2023-02-21 12:01:30)
	
			
					(2023-02-21 12:01:30)		
那天几个老头坐在一起聊天,说起天津人的口头语。天津人说话多带口头语,比如“妈的系列”,有“他妈的”,“你妈的”,“你他妈的”。如在前边加上动词,就是一句骂人的脏话,如果只说这几个字,也可表达其他的意思,有时性质还会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鲁迅在议论“他妈的”的时候,认为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他妈的”会变成“亲爱的”。
也有只用一个单字“妈”做口头语的,如马志明的相声“纠纷”里,王德成推车轧了丁文元的脚,丁文元指责说:“推你妈车留点神!”其实是“你推车留点神”,里面加了一个“妈”字,便带有埋怨的意思。于是王德成指责丁文元骂街,说话带脏字,到派出所后还在叨磨,丁文元解释说,他那是口头语,并不是骂街。
口头语是不是可以认定为骂街呢?这有待商量,但这个“妈”在这里出现,明显带有不满的意思,有涉及到“妈”,很容易被对方指为骂人,对方会指斥道:“你妈啦妈啦地骂谁呢?”如果话赶话的话,便会回敬说“骂你呢!”于是双方开始进入到实质性骂人阶段,轻则互骂,重则引发肢体冲突,成为大打出手的导火索。我感觉,这些年天津人说话带“妈”的口头语少了,这倒不是天津人文明了,而是长记性了,或者说狡猾了,怕被人抓住把柄,在对簿时陷于被动。
口头语千奇百怪,说什么的都有。原单位有个同事,口头语是“等于吧”,这就比较新鲜了。“等于吧”这个口头语,听起来让人莫名其妙,多用在句子之前,我也不解其中之意。后来我琢磨,可能是归齐、总之的意思。一段话说完了,进行一下归拢或概括。也有时用来表示理解了对方的意思,有点“明白了”的意思。“等于吧,我们今年干了很多工作。”“等于吧,你说的是这个意思。”
这样解释合适吗?有一次我问那个成天“等于吧”的同事,他也说不清楚,只是说习惯了,便成了口头语。我觉得这可能跟他的会计职业有关,当了一辈子会计,成天离不开算账,经常等于,这才有了“等于吧”。
还有一句很大众化的口头语,在天津比较流行,“你知道吗”,并由此衍生出“你知道吗”系列,如“你明白吗”“你懂得吗”等等。虽然这句口头语比带“妈”的口头语好一些,不至于引起纠纷,但隐含着的意思却让人十分反感。“你知道吗?”分明是你不知道的意思,“你明白吗?”分明是你不明白的意思,“你懂得吗?”分明是你不懂得的意思。该知道的你不知道,该明白的你不明白,该懂得的你不懂得,你变成了烤白薯。
所以,我觉得对这句口头语极不文明,隐含着对人智力的怀疑,尤其在汇报工作时,如遇到一个有“洁癖”的领导,会耽误你的前程。其实说话人未必是这个意思,但没说两句话,便左一句“你知道吗”,右一句“你明白吗”,让人浑身上下不舒服。
当然,如果双方都带着这个口头语,则可互相扯平,天津人叫“把对”。你说他一句“你知道吗”,他说一句“你明白吗”;你说他一句“你懂得吗”,他回你一句“我不懂,就你懂!”后边可能是“你妈的”和“你他妈的”了。
哈哈!你知道吗?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