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帽子是好事
中国人口暴增是在五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1950年人口是5.5亿,1980年9.9亿,三十年增长了4.4亿。人口暴长粮食却没有暴增,因此吃饭一直是头等大事。问题出在哪?一是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只强调人多力量大,却不知人多吃粮多;二是政策除了问题,平均主义大锅饭抑制农民的积极性;三是不能科学使用土地资源,种植技术水平低,品种结构不合理。
在吃饭成问题的年代,孩子少就成了优势。那年回故乡过年,晚上跟着爷爷到生产队里记工分,见一个四十上下的中年人,人问:晚上吃的什么?答:冲了一碗藕粉,加了一勺白糖。众人投以羡慕的眼神,有人说:还是你活得滋润啊!后来才得知,此人没有娶媳妇,至今光棍一人,活得倒挺自在。再看邻居家,一连生了五个儿子,日子过得滚蹄拉胯,连被窝都盖不起,每天高粱饽饽就咸菜,别提多恓惶了。有一个亲戚,腿有残疾,地主出身,可在政经的双重压力下,却生了八、九个孩子,生活那个艰难啊就别提了。人们劝他不要生了,他却说:过日子过得不就是人吗?没了人还过什么呢?真正的“一个羊是赶,两个羊也是放”,至于生活质量,那时还没有这个概念。
农村是这样,城市也是。胡同里凡是孩子多的人家,日子过得都挺拮据,孩子少的人家,过得都较宽裕,起码用不着每月“借粮”。邻居家是个独生女家庭,父亲一人工作,母亲是家庭妇女,日子过得挺舒服。现实告诉人们,多子女是贫困的原因之一。所以,人们对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还是认可的,虽然在农村阻力较大,可在城市得到了较好地落实。人们都向往着好日子,尤其是城市的年轻人。
这好像昨天发生的事一样,可如今形势大变,国家又鼓励生第三胎了。当下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需要供养的老人逐年增多,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当初人们将人口多视为包袱,如今却成为一大强项。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印度将在明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印度人的平均年龄才37岁。人口大国这顶帽子戴在中国头上,压得中国人抬不起头来,戴在印度人头上却正当其时。殊不知,印度也在为人口增长发愁,并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只是不如中国的坚决有效,所以人口暴涨,将在数量上超过中国。
印度的国土面积虽然比中国小,但耕地面积却比中国多,再加上气候原因,吃饭似乎不成问题。但解决吃饭了问题,只是达成过日子的初级目标,如果再往前走,还要解决环境、住房、教育、就业和交通等诸多问题。人口的压力太大,超过社会与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这个目标便很难达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开始时都看总量,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应该看人均了。现在或者再过几年,中国已经到了看人均的阶段,而印度似乎还处在看总量的阶段。印度一直在跟中国争抢制造大国的地位,制造大国的第一需要就是劳动力,所以印度觉得他们比中国有优势。
那中国不当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可以吗?完全可以。中国不仅现在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好像自古以来就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个帽子已经戴了数千年。在自然经济时代,人口是第一大资源,商鞅在《商君书 · 弱民篇》中就说:“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没有人口就没有劳动力和战斗力,既不能耕,也不能战。故人口问题历来是王国的头等大事,不管是改朝换代,还是开疆扩土,首要的是掌握户籍人口,有了人就有了一切。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口的需求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可以说,依靠劳动力创造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中国改开之初,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后来城市里的密集型产品转移到农村,现在依然在梯次转移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不断提升。在此消彼长的迭代升级中,人口出生率也在不断下降,这是个必然的发展过程。中国的人口优势将逐步让位给科技优势。但即使中国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可凭着14 亿人口的体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人口优势仍在,且劳动力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这个优势将确保我们的制造业大国地位。
说实话,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是计划生育政策取得的巨大成果,这正是我们当初所期盼的。如果当初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没有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的人口要比现在多两个亿,甚至更多,那将是什么局面呢?难以想象。在这个时候,印度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或者说将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帽子甩给印度,并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既然印度愿意戴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帽子,那就让它戴吧,反正中国是戴腻了。
但人们对人口负增长的突然而至,还是有些嘀咕,有的说会影响基础建设,有人说会影响制造业,有人说会加速人口老龄化。其实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将不断提高,这将弥补人口负增长之不足,而养老社会化也是大势所趋。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人口负增长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已经开始步入人口负增长,印度迟早也会步入人口负增长,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最近,有外国机构预测,五十年后中国人口将减少4亿,下降至103000万,GDP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