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秋
北方人有“咬秋”的习俗,立秋那天吃西瓜,也称“咬瓜”。咬秋的含义颇多,有的说大暑刚过,咬秋是将暑热截住的意思。有的说立秋以后,天气转凉,西瓜少了,人们抓紧时间解解馋。都有道理。
西瓜是地道的外来物种,原产于非洲,五代时由波斯、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土,故名西瓜。这之前古籍里所载的瓜,绝非西瓜。有一次看到一本有关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彩色连环画,说那年嬴政在咸阳焚书坑儒,引起天下儒生不满,于是嬴政便以提拔任用为名,将各地儒生七百余人骗至咸阳。当众儒生朝见时,嬴政谎称骊山脚下一个叫马谷的地方,冬天里长出了新鲜瓜果,让儒生们前去验看。儒生们不明就里,傻乎乎地去了,结果被预先埋伏的士兵尽皆坑杀。那连环画里画得瓜分明是西瓜。哈哈!如果马谷里真长出了瓜,或者是南瓜,或者是北瓜,或者是冬瓜,绝不可能是西瓜,因为那时离西瓜来到中土还差一千多年呢。
没想到,西瓜传入中土之后,一下征服了人们的舌头,成为国人的最爱。如今的西瓜,几经改良和优化,品种越来越好,质量越来越高,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据说外人也喜食西瓜,尤其是日本人和韩国人,但那里的西瓜价格是中国市场的数倍不止,吃瓜成为一种奢侈。
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吃西瓜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小孩子喜欢过夏天,多因夏天瓜果多的缘故,尤其是西瓜。那时还没有自由市场,瓜农或挑着担子,或推着手推车,或骑着自行车,来城里走街串巷卖西瓜,多是整个卖的。也有一两个国营的瓜摊,案板上摆着切成角的西瓜,方便过往路人就地食之,如侯宝林相声“改行”里京剧名角金少山“卖瓜”一样。
西瓜属于水果类,只有熟了才能吃,不像蔬菜类的瓜果,长出来就能吃,而且越小越嫩,老了就不好吃了。且西瓜只能吃瓤,瓤被厚厚的瓜皮包裹,至于生熟好坏在打开之前只能猜闷,若买西瓜时赶上一个半生不熟的西瓜,很可能会费一番口舌,甚至惹出一场纠纷。所以买瓜的关键是会挑,如果你是一个会挑瓜的人,在瓜季一展身手,当是一件荣耀的事。我曾经向人讨教过挑瓜的技术,也试过几次,有成功也有失败。我的经验是,如果是一车好瓜,大可不必连敲代拍地挑来拣去,如果是一车孬瓜,想从里面挑出一个好瓜来,那可真是勉为其难了。
记得那年立秋那天的晚饭后,母亲跟我们说:“一会儿吃西瓜,别到外边乱跑了。”说着母亲关上房门,还拉上了窗帘,父亲从床下滚出一个大西瓜,用清水洗净,放在案板上,一刀切成两半,再切成四分之一,又顺势切成一块块的斜角形状,摆了满满一案板。接下来全家老少你一块、我一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吃起来。母亲还不时地提醒说:“小声点”。
吃个西瓜本没什么,但那时人们生活比较艰苦,如果在院内堂而皇之地吃西瓜,会让邻居们难堪。大杂院里孩子多,一见有人吃瓜,定会围而观之。给不给呢?如果都给则不够给,还可能因小惠未遍或与之不均,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也可能招来多事者的嫉妒:“不就吃个西瓜么?瞧把他们嘚瑟的,那个显摆啊,好像就他家吃得起西瓜似的。”所以,在物质短缺的住大杂院的时代,吃瓜之类还是低调为好。
可即使在那个时代,西瓜依然属于大众水果,在人们眼里瓜类的水果或蔬菜少登“大雅之堂”,故才有了“群众吃瓜”和“吃瓜群众”一说。这对群众来说无所谓,可对西瓜来说却不公平。话又说回来,咬秋吃瓜为什么吃西瓜呢?难道不能吃菜瓜、香瓜、甜瓜、羊角脆?西瓜获此殊荣也是实至名归啊。西瓜成为咬秋的对象,且形成一种习俗,足说明人们对西瓜的喜爱了。不过,我更相信咬秋是抓紧时间解解馋的说法。在并不富裕的年代,只有将吃西瓜变成一种习俗,人们才舍得花钱买上一个西瓜吃。
如今咬秋之习俗已没有什么意义,大棚里种西瓜已很平常,围着火炉吃西瓜亦不稀罕。可每到这时,人们才会意识到,西瓜之于夏天的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