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2016-06-29 22:03:24)
标签:

365

教育

分类: 论文评选

谈谈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陕西省汉中市实验小学  安 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结构、教学反馈、课外拓展等诸要素,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当构成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因素都达到最优化时,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因此,设计准确、恰当、新颖、切实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设计准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教”与“学”的目的和任务

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使“教”有目的,“学”有任务,避免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正如曹操说:“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按照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各年级的“音、字、词、句、段、篇”的具体要求,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教学在教育(德育)、教养(知识、能力、习惯)、一般发展(智力与非智力)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体系特点,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出发,才能制定准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作为教者一方应达到的目标,而是“教”和“学”双方共同达到的目标。因此,设计出最佳的教学目标、可以强化教学的目的性、施教的针对性、学习的方向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尤其对学生来说,可以使之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据新课标对五年级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维度: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殿堂、瑰宝、举世闻名、玲珑剔透、诗情画意、奇珍异宝”等词语。

在过程与方法维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完整的教学目标,这三个维度虽各有侧重点,但它们是互相依存,相互融合的,是三位一体的。

二、设计恰当的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不应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与创造者,因而,教师必须确立“用教材教”和“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中高段语文,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教学方法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特点,采用不同的、或多样的教学策略。如:《杨氏之子》《伯牙绝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是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少量文言词语的意思。如课文中的“曰”是“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善哉”是“好啊”的意思。《半截蜡烛》《打电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是剧本和相声,适于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任务和重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可以分角色读一读,或者演一演。这两类文体课文的教学都不适宜用集体朗读的方法。《小桥流水人家》(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是散文,也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于采用情景教学法,用指导声情并茂的朗读,配合色彩明丽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并积累优美的词句。《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要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操作体验等方式,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可以结合网络的负面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提高认识,正确使用媒体。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堂离不开学生,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提高能力,除了教师的感染,引导外,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如速读、默读、复述、背诵的方法;在课文中运用不同符号圈、点、批、注的方法;理解词语、或重点句子的方法等等。

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或自已喜欢的方式方法学习。创设“百花齐放、自主选择”的多元学习模式,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参与面,增加学生实践语言文字的机会,实现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语文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自我建构。

三、设计新颖的教学流程,明确“教”与“学”的思路

语文教学的每个单元,每篇课文都存在字、词、句、段、篇,以及语法、修辞、逻辑、体裁的内容,但是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各年级各单元的读写训练项目,把这些众多的内容分解开来,明确重点与难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运用。对这样一个多内容、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如何使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最优化呢?就必须设计出新颖、实用的教学流程,明确“教”与“学”的思路,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益最大化.

例如《少年闰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教学重点是:1、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闰土的性格特点;2、初始鲁迅,了 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教学难点是:1、如何理解文中作者议论和抒情的句子;2、怎样抓住人物特点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中怎样能够既突出重点,又很快攻克难点呢?我在第二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首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重点切入,变序教学。联系第一课时理出的课文情节发展线索:“记忆——原因——相见——相聚——分别”,引导学生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紧扣1、“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他有什么特点?”2、课文写了少年闰土讲述的哪几件事?3、作者中抓住闰土的哪些方面的描写,刻画出闰土可爱的形象的?紧扣这三个问题向全文辐射,导读,导学,导练,省时、省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课文学完后,再次从情节发展的线索,和情感发展的线索,理顺课文的层次结构,最后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等方面总结全文,体现教学的有序性和整体性原则。

(四)、拓展延伸,探究交流。古人云:“学起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火花。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读生疑,大胆质疑,合作探索,举一反三。《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写作于新文化运动的1921年。由于写作时代较远,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写作背景、作者鲁迅先生都可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放开让学生质疑问难:如课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先生吗?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孩子,他为什么后来不是个作家呢?“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捉鸟工具呢?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小说《故乡》呢?…….引导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探索、理解、欣赏、评价,既可以更多地了解、认识鲁迅先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这个教学程序,有疏有密,有难有易,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节奏鲜明,波澜起伏,教者轻松自若,学生兴趣高昂。

四、设计切实的听说读写训练,构筑文化语文的基石

小学中高段语文教材每单元一般安排4篇左右的课文,1次口交际·习作和1次回顾·拓展。如何引领学生借助单元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语言实践,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习得有关的语文知识,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呢?具体做法是: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每个课时的学习任务,即从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课文相关知识连为一条教学线索,围绕既定目标,环环相扣,分布有序,融听、说、读、写训练为一体,整体运转.

例如《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言文。单元训练项目是:“ 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我通过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再复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对课文的感悟及疑惑,其间,设计一个拓展训练片断:(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师生一起进行对话练习,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正所谓: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在读写一体训练方面,引导学生朗读了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的一首短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欣赏了古筝名曲《高山流水》;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这篇文言文的故事写下来。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它和生活息息相关。语文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与母语文化物质、文化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文化的积淀和创造中,在语文老师文化素养的濡染和熏陶下,培养起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教养的人。

课堂教学犹如一首交响乐,只有当每一件乐器都能演奏出和谐、优美的音乐时,才能汇成气势恢弘的乐章。因此,设计出准确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新颖的教学流程、切实的训练项目,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