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本设计获得陕西省第六届教学设计一等奖)

标签:
情感 |
分类: 教学设计 |
《蜀相》教学设计
永寿县中学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板块第三首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3、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理解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试题中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3、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诗歌是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感情,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初步掌握高考炼字型试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采用“三环一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3、点拨法。教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字词和语句及鉴赏方法。
【教具准备】与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设备;范读录音;搜集杜甫写这首诗的有关背景材料和诸葛亮出师的有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一)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无家别”指杜甫代表作《三别》中的《无家别》。“广厦万千”取自其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句。“潼关”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关吏》。“朱门酒肉”引自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说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为后代教育学子的典范。“荷褒荣”是说拥有莫大荣耀,受世人赞美。芳流百世整体是赞扬诸葛亮的一对联,说诸葛亮一生事迹功勋,给予其很高评价。
教师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二)、了解诗人 知人论世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多媒体出示问题)
问题1:如果让你用“一个(
(学生答案示例: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
(6)诗作风格多样,以(
问题3、介绍本诗写作背景:(指名学生介绍、补充)
部分学生答案示例: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二、鉴赏诗歌
(一)诵读感悟,觅得诗心
(1)指名学生诵读。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学生回答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伤感、叹惋。所以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3)听录音读
(4)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味、感情
(5)学生展示并有感情背诵
(6)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寻”,因为全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诗情
(1)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问题:“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2)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映阶—映照着台阶
问题2、颔联选了哪些意象组成什么意境?作者通过春景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吗?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清新明丽的春景图。作者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凄凉孤独之情。有“自”和“空”可知这里来这里人很少,而且诸葛武侯成为当年的丰功伟绩已成为过去。
问题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明确:自,空)(指名学生回答)
问题4、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学生讨论回答)
答案示例:“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解释重点词语意思:(指名学生完成)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问题2、从中看出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教师小结)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敬仰的缘由。
(4)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多媒体出示颔联联及问题)
问题1、“出师”指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问题2:“出师未捷”和“泪满襟”包含了诗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学生回答、补充)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哀伤、叹惋之情。
问题3、“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诗人吗?(指名学生回答、补充)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领会写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问题一:本首诗有哪些表达技巧你认为用得好?为什么?
问题二:你认为本首诗中作者表达了那些感情?
教师小结:主要艺术技巧:寓情于景
作者的感情: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四)、拓展训练 学以致用
(一)课堂检测(多媒体出示问题,指名回答完成)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二)、拓展训练:考试中诗歌鉴赏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多媒体出示)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跟踪练习1:本诗的前两联如果考炼字,如何提问?(学生相互提问)教师点拨答题方法(多媒体出示)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踪练习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学生讨论,按老师点拨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1、背诵并默写此诗。(必做)
2、学习了此诗,你内心涌动着很多话想对杜甫说,请你以“杜甫,我想对您说
3、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诗歌。(选做)
板书设计:
柏森森 ----------------------------------肃穆(景)
老臣心(忠心耿耿) --------------- 赞美
《蜀相》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板块中。比较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课后习题的设置,可以看出必修教学的落实点在诗歌的内容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上,而选修教学的落实点则在诗歌的情景分析和技巧的鉴赏上。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与“赏析示例”对所选诗作的具体分析,对学生起了总领和示范作用。“自主赏析”部分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赏析活动。他既是对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中提供的鉴赏方法的运用,也为“推荐作品”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自行进行文学鉴赏活动打下基础。本节课就是基于本首诗对学生学习鉴赏诗歌具有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设计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三环一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成功之处: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较为合理
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太多变的教学又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教学本首诗时从“选择对联”进行导课到用“问题法”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了解作者;再到师生的“诵读展示”、“思考交流”“梳理探究”;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检测训练”等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较为合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较为充分
本节课的设计及课堂教学都是从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出发点。给学生创设了较多的展示机会。例如:导课时让学生谈对对联的理解;知人论世时让学生评价杜甫、介绍背景;整体感知时让学生诵读展示,谈自己对诗心的理解;鉴赏诗句,思考交流时,让学生找意象,描意境,悟诗情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的突破比较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二是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在前两联的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找意象,描意境,然后体会“自”“空”两字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而且也教给学生鉴赏“寓情于景”诗句的方法,教学重点得以突破。在后两联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例如“泪满襟”一词,引导学生谈理解时联系到杜甫壮志未酬,功业不就的处境,不仅自然而然体会出来诗人的叹惋之情,而且也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情感交流较为充分
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所以本每节课中能让学生能把自己从诗中读到的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比如学生在完成“如果让你用‘一个(
五、注重了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学习和高考结合起来
六、作业设计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水平并加入了时尚元素
七、板书设计合理美观,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教学内容还不够开放灵活
教学时,课堂还不够开放灵活。比如学生问道诸葛亮讨伐魏国的情况,诸葛亮卒于五丈原的情形等教师处理的比较仓促。
二、课堂结构安排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每一个环节几乎平均用力,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检测这个环节也进行的比较仓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