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知止

标签:
答墨 |
『转载 存诚』
青年时期写东西,少年意气颇重,写得似乎很“动情”,但往往会因用力过猛,陷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现在回头看,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即便到了现在,这种旧疾仍未根除,可见积弊已深,想改也难。
现在,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文字,只要公开发表或发布,就不能不考虑这一点。写作时如果心中没有读者,或者感情不知节制,一味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时就会引起读者的不适甚至反感。
在之前的一篇文字中,我曾引用过我国现当代一个著名诗人“我是火,火是我,我便是火了,火便是我” 这样的诗句,激情当然够激情的,可是,读了之后觉得这不能算是诗,因为诗意全无,像是在叫喊或是在呼口号。我无意于评价诗人的长长短短,籍籍无名如我辈,有什么资格妄议久负盛名的大诗人呢。近年来,一个在网络迅速窜红的业余女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仅看标题就让人生厌,这是什么诗?即使你的诗歌内容写得能成精,也引不起我的阅读兴趣。这首被某些人惊呼为“质朴滚烫、直击人心”的“天才诗人”的诗歌,在我看来,简直是在糟蹋我们优美的汉字,戏弄读者!
带着过浓的情绪化写作,有时一不小心,还会滑入无病呻吟的伤感主义的泥淖。看过某个博友的几篇文字,几乎篇篇都在诉说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幸,读得心里非常压抑沉重,甚至感到可怕,只好赶快逃离,从此再也不敢涉足其领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叫墨若花开的朋友。她的文字之所以让人喜欢,除了丰厚的古文
修养,“复活”某种意境的能力,文白相间的语言,还有就是,一些篇什并不着意营造某些“伤感”,但让人读了却感到一种无法言传的惆怅,伤感与惆怅不是一回事,这也是我轻易不敢在她的文字下留评的原因。
工作间隙,我常常在不登录的状态下,悄悄到她的园子里坐坐,听听伊人自顾自地吟唱,看看她如何托物寄远,内心苍茫,陷入无边的怅惘,一时竟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
写了这么多,是想说,一个人无论是写作或做事,都不能情绪化色彩太重,而是要适当“知止”。中国画中的“留白”,是这方面的范本。
汪曾祺先生在《<蒲桥集>自序》中说过一段话,也可以拿来自勉。他是这么说的:
“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一个人,说些小姑娘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
龙亭湖
知止,方有岸。为人、为文,同一理。
读古籍,虽高文大册,却言简意赅,独有千古,一辞莫赞,叹观止。
《左传》言文章为车服旌旗,文心“澄”然,则冬愆阳夏伏阴,故言之无华,行不远。
《楚辞》曰文章如花草织物,文心“翕”然,朝饮坠露,夕餐落英,故见沧浪水清,可濯缨。
《论语》称文章是法度礼乐,文心“皎”然,子叹九韶尽美尽善,“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故有诗三百,思无邪,凝而简。
此所谓“澄、翕、皎”三者,想必,非适可辄止而不能达,且此一“止”,须是自知之、自明之的自我意识,起于凝思、发乎本然,无务苦虑劳情,止于当时、止于恰好。
知止,于人,不损善业,于文,不害主旨。
读龙亭《知止》文,返躬内省,开益。
知 止
文/龙亭湖
青年时期写东西,少年意气颇重,写得似乎很“动情”,但往往会因用力过猛,陷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现在回头看,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即便到了现在,这种旧疾仍未根除,可见积弊已深,想改也难。
现在,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文字,只要公开发表或发布,就不能不考虑这一点。写作时如果心中没有读者,或者感情不知节制,一味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时就会引起读者的不适甚至反感。
在之前的一篇文字中,我曾引用过我国现当代一个著名诗人“我是火,火是我,我便是火了,火便是我” 这样的诗句,激情当然够激情的,可是,读了之后觉得这不能算是诗,因为诗意全无,像是在叫喊或是在呼口号。我无意于评价诗人的长长短短,籍籍无名如我辈,有什么资格妄议久负盛名的大诗人呢。近年来,一个在网络迅速窜红的业余女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仅看标题就让人生厌,这是什么诗?即使你的诗歌内容写得能成精,也引不起我的阅读兴趣。这首被某些人惊呼为“质朴滚烫、直击人心”的“天才诗人”的诗歌,在我看来,简直是在糟蹋我们优美的汉字,戏弄读者!
带着过浓的情绪化写作,有时一不小心,还会滑入无病呻吟的伤感主义的泥淖。看过某个博友的几篇文字,几乎篇篇都在诉说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幸,读得心里非常压抑沉重,甚至感到可怕,只好赶快逃离,从此再也不敢涉足其领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叫墨若花开的朋友。她的文字之所以让人喜欢,除了丰厚的古文
修养,“复活”某种意境的能力,文白相间的语言,还有就是,一些篇什并不着意营造某些“伤感”,但让人读了却感到一种无法言传的惆怅,伤感与惆怅不是一回事,这也是我轻易不敢在她的文字下留评的原因。
工作间隙,我常常在不登录的状态下,悄悄到她的园子里坐坐,听听伊人自顾自地吟唱,看看她如何托物寄远,内心苍茫,陷入无边的怅惘,一时竟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
写了这么多,是想说,一个人无论是写作或做事,都不能情绪化色彩太重,而是要适当“知止”。中国画中的“留白”,是这方面的范本。
汪曾祺先生在《<蒲桥集>自序》中说过一段话,也可以拿来自勉。他是这么说的:
“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也是一切文学)的大敌。挺大的一个人,说些小姑娘的话,何必呢。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但有时恐怕也不免‘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
龙亭湖
知止,方有岸。为人、为文,同一理。
读古籍,虽高文大册,却言简意赅,独有千古,一辞莫赞,叹观止。
《左传》言文章为车服旌旗,文心“澄”然,则冬愆阳夏伏阴,故言之无华,行不远。
《楚辞》曰文章如花草织物,文心“翕”然,朝饮坠露,夕餐落英,故见沧浪水清,可濯缨。
《论语》称文章是法度礼乐,文心“皎”然,子叹九韶尽美尽善,“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故有诗三百,思无邪,凝而简。
此所谓“澄、翕、皎”三者,想必,非适可辄止而不能达,且此一“止”,须是自知之、自明之的自我意识,起于凝思、发乎本然,无务苦虑劳情,止于当时、止于恰好。
知止,于人,不损善业,于文,不害主旨。
读龙亭《知止》文,返躬内省,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