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2020-05-07 10:12:08)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验小学 姜华
内容摘要:数学并不仅仅是一门只有数字和符号的枯燥学科,掌握数学知识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应试。数学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思想、方法、观点、符号,更有着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亦与人文、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从小学起就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让每个孩子因为数学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促进其他学科素养的形成,让每个孩子因为具备完善的数学体系,会欣赏数学之美,喜爱数学学习,成为生活的智者,拥有成长的幸福。
关键词:数学文化
意义
在强调传统文化、语文王者回归的当下,数学教育已然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甚至,有不少人狭义的认为,数学教育即公式推理、解题训练,还有人继续抨击题海战、奥数对孩子智力的过度开发等带来的影响。一时间,数学教育已然成为不受大众所欢迎的一门学科。其实,这是数学教育与研究工作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原因,大家忽视了数学学科以与其他领域的联系,轻视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乃至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的重要影响,无视数学本身存在的自然美,也就无法切身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了。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门只有数字和符号的枯燥学科,掌握数学知识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应试。数学本身蕴含丰富的文化、思想、方法、观点、符号,更有着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亦与人文、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从小学起就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让每个孩子因为数学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促进其他学科素养的形成,让每个孩子因为具备完善的数学体系,会欣赏数学之美,喜爱数学学习,成为生活的智者,拥有成长的幸福。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课堂,还是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与数学技能的训练为主的。尽管老师们也明白,小学数学教育要注重“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老师们也在想方设法运用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呈现课堂,但40分钟是有限的,孩子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知识又了解数学文化,更能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就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浮于表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偏科和厌学情绪,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可以归咎到数学课堂教学时数学教师很少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以至于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必要的数学文化做铺垫,对所学知识难以接受,必然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也就谈不上数学能力和素养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
现代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在诸多学科当中,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当属理科教学。那么,做为理科之王的数学教育就更应该转换教育方式,承担这一重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完成理论性基础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足以满足教育的要求,更多的是要从小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构建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意义重大,也是每一位教师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1.提升教师的数学文化内涵
无论教育教学的方式怎样变化,课堂终究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老师和学生则是参与教育教学的主体。虽然《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但不可否认,教师由课堂控制者变为课堂引导者依然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小学课堂来说,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和指点是万万不可的。所以,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顺利渗透数学文化,首先就是授课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充分理解数学文化渗透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要不断积淀自我的数学文化的内涵,提升和完善自身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常规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自然结合,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数学、发现数学的美。只有小学数学教师转变了数学教育的思想,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每节课所讲的知识内容查找相关数学文化资料、安排合适的数学文化做铺垫,才能真正意义上转变数学教育教学的方式。
2.渲染数学课堂的文化背景
人类漫长的发展史,孕育出了独特的数学文化。其中很多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数学趣事,为我们开展数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做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搜集和利用这些文化素材,让它们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大背景,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打破“枯燥”的标签,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例如:课前,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轮流讲数学故事,让学生通过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感受数学在文化长廊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创造轻松有趣的开端。比如:我们在讲《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在课前先介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巧算“等差数列求和”的故事,通过故事的铺垫让学生发现,原来“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算理其实和“等差数列求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成功的体验越多,越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新授课阶段,我们可以用一些数学文化素材做为合作探究数学知识的主题,搭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平台,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为,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其相应的来源和文化背景,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教学时若是单纯地讲解数学理论知识点,学生并不能很好理解,而若是教师能够比较清晰明了地将涉及的数学文化讲出来,则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性质等。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所讲内容选择合适的历史典籍、人物故事、数学资料作为课堂数学知识学习的补充,增加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比起冰冷的数据、枯燥的算理,这样的数学课堂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比如:在探究“鸡兔同笼”的奥秘时,我们可以介绍古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即“吹口哨法”、“抬腿法”等。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古人使用的这些方法,算理似乎比“假设法”、“图解法”更容易理解,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及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课后的实践应用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数学文化为背景的实践作业素材,创造机会,让学生再现数学家发现这些数学知识时的奇妙感受与过程,亲历知识的生成与应用,体验成功的喜悦,点燃学生热爱数学的激情。比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后,我们可以给予学生一个“帮欧拉圈羊圈”的课后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究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如何让长方体的面积最大?并对比自己的方法和欧拉的区别,在亲历知识拓展的同时,感受数学文化的浸润带来的成长力量。
3.理性整合数学文化素材
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是繁杂的,而数学文化素材是零碎的,所以以每个教师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根据教材知识点,理性整合数学文化的。需要在一线教学的老师们以团队的力量来有效完成这项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年级备课组进行任务分解,团队的每个老师负责一部分内容,根据教材需要,搜集相关数学文化素材,然后由年级组进行筛选、整合、修订,最后实现资源共享。我们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以学校数学教学骨干力量为引领,按高、中、低三个学段,带领学科组教师进行一年或两年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找准与教材配套的数学文化素材,形成课题研究成果,然后将成果进一步推广,并在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地修订、更新,达到最佳效果。这种以团队的力量,理性整合的数学文化素材,使用起来更合理、更有效,这种以点带动线、线带动面的数学文化渗透研究推动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被人们认可和应用,并且从长远来看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助益,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在教学时根据内容合理选择数学文化渗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黄东坡:《发现诗意的数学》
[2]熊宏: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
[3]杨小东:融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