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的眼睛”教学设计
(2015-09-18 21:33:3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培养审美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
一、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通过调查很多同学以前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很少,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初中和小学的美术课几乎是是自习,但同学们对美术鉴赏很感兴趣,很多同学都会很仔细地欣赏课本中的作品图片。
二、课业类型:欣赏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美术鉴赏,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能正确区分美术门类,学会运用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分析鉴赏美术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产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
四、探索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五、探索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述与启发,讨论与评价,ppt展示。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说明 |
一、导入 |
1、讲述刚入大学时第一次去参观中国美术博物馆的经历(当看到莫奈的《鲁昂大教堂》这幅作品时,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如此有名,到底好在哪里) 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3、大屏幕展示“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
听故事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思考,并浏览课本 |
故事导入,给一个好的氛围的开端 |
二、新知探究 环节1 什么是美术鉴赏? 环节2 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环节3 美术鉴赏的意义
|
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 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 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 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 由学生的回答 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1 2 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 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1)根据课本中的分类,分别展示课本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A、各个图片分别代表哪种艺术门类?(老师给予引导。) B、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那些美术作品,它们属于以上那种艺术门类
1
2
3 问题:1美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
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
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 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让学生开动脑筋,列举自己生活中所发现和存在的美术元素,训练主动思维的习惯 |
拓展实践 总结 |
请同学们分成3组,每组同学选定一幅作品尝试进行鉴赏。 5分钟后请每组同学说说看法 教师给予点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
分组,选作品 上台发表看法 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
这一环节大概用10—15分钟的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作品,并从中得到收获。 |
|
|
|
|
作业布置:自选一幅摄影图片或者是设计作品图片,根据课中所了解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来运用其进行鉴赏。
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绘画、
雕塑、
建筑、
设计、
书法、
摄影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