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
(2016-08-31 09:25:05)
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言的运用。语言是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桥梁,也是传递知识海洋的钥匙。幼儿的教育细节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中,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不断积少成多。然而在我们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却忽略了这些语言的细节。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进了这些细节的误区,正是这样,我们忽略了它们在工作中的正确与否,忽略了它们的使用是否合情合景,忽略了它们是否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有效性;忽略了他们带来的副作用。所以,教师的语言运用从细节开始,绽放出语言的魅力。
本书中语言的运用提到了以下几处细节,我谈下这几处细节的感想。
一:对“你最棒”的质疑。
我们常常用“你最棒”“你真棒”这样的话语来夸奖幼儿,孩子听见了都特别高兴,但一旦被夸奖的孩子听到我们用同样的话语表扬其他小朋友时,他们就会质疑自己到底是不是最棒的,情绪马上低落,变得不高兴了,想老师在欺骗我。这种问题也常常困扰着我,在表扬孩子时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能让孩子开心。看了纲要我懂得了,我们首先应该弄明白的是评价幼儿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幼儿了解、认识自己的优点或不足,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于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当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我们应该致力于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的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应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按照幼儿的个性化进行不同的评价,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教师应当承认并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特点和现状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而不是使用“你最棒”“你真棒”之类的范话夸奖幼儿;教师应该有个正确的评价态度,注意恰当运用积极的体态语言,能够以热情、关注的态度去评价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评价幼儿不仅仅是具体的语言表达,还要配合使用积极的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和温婉的语音语调。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好的认识自己,还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
二“如果你不听话”
书中指出:“如果你们不听话”中的黄老师常常会说:“如果你们不听话,就不许……”,“如果你们不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就不能……”,这类话黄老师会用,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也总提到。
特别是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感触特别深。当面对吵得一锅粥的孩子时,我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让幼儿安静下来,于是就想到了这句“至理名言”,可是试了几次下来,我往往会发现,孩子们的安静只是暂时的,它们一会儿就又吵闹起来,反复几次下来,累的是自己,乐的是孩子们,因为他们又快快乐乐地闹腾了一阵,就像打赢了一场胜仗似的。所以,我非常羡慕、佩服老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往往老教师前面一站,底下的小朋友都鸦雀无声,正襟危坐着,而我们新教师一站,孩子们是继续玩的玩,乐的乐,不管我们的“歇斯底里”。所以,我特别需要学习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艺术,避免使用警告性的语言,文中也分析长期使用这类警告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幼儿可能在表面上遵从了教师,但是内心并没有真正认同,也不知道好的行为习惯给自己与他人的意义,这样的行为是短暂的、无效的;其次,这样的警告使幼儿生活在“他律”的要求下,并没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而且警告与威胁也会让孩子时刻体验到被强制与被压迫所带来的不快乐,没有幸福感;最后,经常使用警告性语言也会恶化师幼关系,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这些警告类的语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大忌,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经常地运用。然而,怎样才能管理好班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又建立起和谐的师幼关系呢?书中提到了优秀教师作法:第一,关注幼儿的需求,倾听幼儿的心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让每位幼儿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第二,避免从成人角度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地命令幼儿,要评等地对待幼儿,对他们循序善诱,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使幼儿生活在既不压抑又不亢奋的愉悦环境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第三,高标准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最后,用正面的、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幼儿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决心。
表面上看是简单的六个字,但从教育教学语言运用的角度来分析这几个字,却会发现其背后隐藏的复杂的教育问题。在这个案例中郑老师仅仅是重视了幼儿的操作结果,而没有关注幼儿在操作中动手能力的发展,尽管凡凡小朋友最后“终于做对了”,但是他的认知在操作过程中并未得到真正的发展,只是在郑老师的情趣和表情暗示下做对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师生互动。由此看来案例中的郑教师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教育教学语言的运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在这半年的实践中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真的没领会到它背后的教育内涵,通过本书的学习,学会了对于孩子操作的恰当引导方法,首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尊重幼儿在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孩子不断尝试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保证幼儿的操作行为不被轻易打断和限制;其次教师要针对错误结果与幼儿一起进行不同结果的比较操作,启发幼儿自己通过比较操作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幼儿亲身体会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最后,教师还应该注意教育教学语言的运用,应当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主动地完成操作和探索的过程,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这句话,我想每一个幼儿园老师都曾经说话过,这是我们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一种不约而同的做法。但现在想想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似乎藏着些什么。我每次总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句“把你送到小班去”就可以让调皮的幼儿顿时变得安静下来,因为他们将不再属于原来的群体,他们会害怕和恐惧,所以他们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于是,我们反反复复地尝试说这句话,殊不知这样会对幼儿的心灵带来创伤。虽然我经常说“把你送到小班去”,却从来没有实行过,久而久之,在幼儿的心中就成了“狼来了”的故事,幼儿就不再害怕了。例如我们班总有几个小朋友在看书活动中总喜欢大声说话,于是我就对他们说“谁说话,就把她送到小班去”,可是几次下来,小朋友自己就说:“老师,你不要再说了,这都是骗人的,你都没把他们送下去过。”看来,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已经变成了“放羊的孩子”,所以后来我不再说“谁大声说话,就把谁送到小班去”,而是以鼓励的方式,谁保持安静看书或者有进步,就能够得到小粘贴,这样幼儿都能安静阅读了,而且在他们的心中老师也不再是“放羊的孩子”,因为老师总会兑现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