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马诗里的人物(43)柏茂琳

(2017-04-18 22:52:41)
标签:

杜甫马诗

http://s9/small/006cQ8aQzy6ZzfcQAha38&690

惊人还成开口笑

        

      大历元年春末,杜甫得到柏茂琳的照拂,从云安迁居于夔州。初居此地,杜甫少不了与军中有一些中酒乐之事。《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一诗描写的就是其中之一事。不过,杜甫把醉骑坠马和坠马以后军中大员携酒慰勉的事,描写的那样生动,那样富有戏剧式的艺术感染力,却是很少见到的篇什。

       首先诗歌的叙述方式就很有艺术安排。诗人把自己如何骑马,骑马的精彩,先向携酒来看的诸公做了一个交待,然后才描写了自己的伤情。这样的写法,给人以快乐新鲜的感觉,而不是一下就让人沉浸在卧床的呻吟之中,这是携酒来看的诸公也想不到的。

       原来,诗人是醉骑!你看他罢酒拓戟的豪气,骑马散蹄的放纵,哪里有一点五十五岁的皓首迟暮之态?

       那么这位皓首“少年”将如何骑马?杜甫对于马上的自己做了那些精彩的描述?读者一下就进入到杜甫的故事中了。你看他,骑着一匹能把石子踢到瞿塘峡里的马,从高耸云端的白帝城,一蹴就下山八千尺。在城墙转弯的地方,马不减速,就像闪电一样进入平地。山下的江村野堂,在眼前飞一样的晃来晃去。而骑于马背的诗人垂鞭嚲鞚,任马在小路上足不践地的飞。这就是杜甫啊,少年的杜甫就这样,今天不就是老夫聊发一点少年狂吗?

       可是,谁曾料到这马是不是跟诗人要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冷不伶仃的一蹶蹄,任凭诗人在马背上苦苦挣扎,还是免不了坠马损伤了。这多扫兴啊,诗人的惊人之举,竟然成为快意之辱。诗人认命了,忍痛卧床休息吧,谁叫我在迟暮之年自找这样的烦恼呢?诗写道这里,把杜甫从骑马到坠马和坠后病卧在床的色难,写得即豪壮又幽默。

       先看写诗人的豪壮,他用了迸落瞿塘石,低身八千尺,电转紫游缰,嚲鞚凌紫陌,这些正面的描写。你看,那马一撒蹄,就能把石块儿迸到十多里以外的瞿塘峡中去,这样剽悍的骏马,没有少年时代就能骑射的豪壮,那是难以驾驭的。五十五岁的文弱杜甫驾驭了这匹马,这是诗人皓首惊人的一种壮气。

       低身八千尺,也是壮气豪特者所为。何况也不是平直大道,而是弯急坡陡的高险山路。特别是经过城墙的转角,诗人也不慌不忙,任凭悍马电转飞驰。这是诗人的不惧之壮。如无这般的不惧之壮,早被那八千尺的天壁吓得魂飞魄散了。

       从山上下来,马儿足踏平地,更是越来越自由奔放。诗人以险绝已过,遂垂鞭嚲鞚,任马足不践地的奔腾于紫陌之上。垂鞭嚲鞚这两个动姿,把诗人马上无敌自信,描写得无以复加的从容大度,这是诗人的壮色。骑马的人都知道,马鞭是指挥棒,马勒,是控制马有力手段,有一根铁棒横在马的口中与缰绳相连,如果紧勒缰绳,马会疼痛,就能听指挥。不扬鞭菙,不勒缰绳,说明人马配合协调,也说明杜甫是能够驾驭烈马的,而且也是自信的。

       眼看骑马惊人的壮举马上就要成功了。诗人此时也已经感到大有必胜的希望。所以诗人高兴地浩歌:“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足见诗人对这次骑马是何等自信的。

       不过,这时一个暗流在逆转诗人的自信:谁料毫无倦意的骏马,竟然在即将成功的时刻,突然足下生跘,马失前蹄。骑在马上的诗人完全没有这个预料。幸亏诗人骑马经验丰富,但是任凭他怎样勉力挽救,还是不免坠马受伤。对于这次成功在即的失败,诗人非常遗憾地说:这是人生快意多所辱啊。而对于快意之辱,诗人并没有多加渲染,只是淡淡一笑置之。辱而不屈,正是诗人气壮真率的一贯风度,不过,相信杜甫也会刻骨铭心的:驾马还是不要太放纵为好,他那垂鞭嚲鞚的放纵,应该是坠马的隐患。

       对于来慰坠马的诸公,卧床的杜甫也没有把自己的坠马说得多么严重。而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五十五岁了,即便没有坠马的损伤,不也应该卧床养体吗?可是,早就知道你们肯赏面子给我,我就是爬也要爬起来,与你们喝酒去!

       诗人没有描写坠马伤了什么地方,也没有描写伤得多重。但是,诗人还是非常巧妙地描写了伤后的痛状。你看他:试图杖藜强起,但没有起来,而是完全依仗僮仆的搀扶才勉强起来的。站起来困难,肯定是腰腿部损伤。但杜甫通过艺术的描写,却能使人清晰地复隐出来他的伤痛,这完全是艺术手法的高度概括。首先,杖藜强起的一个“强”字,把杜甫的伤痛已经点缀出来了,同时,也令人想象:他为了奉陪客人高高兴兴的去喝这次慰勉的酒,诗人是有一种必须要站起来的勇气的,这种勇气,与他勇于驾烈马的勇气是有着异曲同工的一致性的。但诗人描写的生动性和幽默处却在于,他努力已经不够了,因为伤得不轻!所以又加了一笔“依僮仆”的描写。实际上,杜甫能站起来,完全是僮仆之功。那个“依”字多么传神!所以,诗人写道:“语尽还成开口笑”。语尽了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向来皓首惊万人”的一次壮举吗?可是如今连杖藜强起也起不来了,还是依了僮仆才站起来的,这不是别人不笑,自己都要不忍开口一笑的吗?这样的开口一笑,是诗人的解嘲之笑,是语尽之外的不尽之意,也是与诸公的会心一笑。杜甫的这一笑,也是对于骑马成败何足道的劝勉一笑。所以诗人就能以“酒肉如山又一时”视之。所以诗人也敢于高呼养生何益以为大笑一回了!

       杜甫写骑马不是第一次,写坠马也不是第一次了。好像是在三年前,杜甫在《戏赠友二首》就曾经对坠下马的王司直说过“劝君休叹恨,未必不为福”。这一回是杜甫自己也坠了马,他对自己不也是劝勉一笑了吗?这是杜甫幽默的一面,也是生活中的真实的杜甫。

       对于一次骑马坠伤这样的小事,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是把个人的苦与乐与社会的苦与乐一概视之而已,他只是感恩于人间很少很少,却是必不可相随的一些快乐而已。就因为这么小的一些心愿。却来得那么自然、朴实,让我们在欣赏他的伟大艺术的时候,其实已经感到的是生活却能如此实践的幸福于一瞬。这恐怕也是艺术无功利而利在其中的难舍难分了。

       对杜甫的《酔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一诗,过去的评价不一。其中批评之声,来自于郭沫若,以诗中饮酒之描写,说是杜甫嗜酒终身的见证。但我以为,重要的是能够从杜甫的思想、生活和他的艺术中摘取精华的部分而不是去欣赏其不符合我们现代精神的思想、生活,这才是发展地杜甫观。其实,如果没有发展的杜甫观,杜甫恐怕早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了。正因为我们世代承传中的杜甫,主要是一个精华的杜甫,所以才有诗圣之尊的杜甫光照千秋。因为,历史选择了精华的杜甫,杜甫已经成为历史选择的精华了,同时,历史还将继续精华的选择下去。比如说,他对上级的隆重来慰,不是感激涕泗,不是顿觉自己如何渺小,而是乐观平等地共享于其中,精神自由地欢纵于其中。这哪里是恩赐和被恩赐的非对称关爱,这简直就像是同甘苦共患难的一次共当。说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并不是绝对的。看到这么一点点人性的温暖,不也是可以看到幸福之可践吗?而杜甫矫豪乐达于一时的欢欣,不也是对人性中自由与尊严的正面坚持吗?(2014·11·15

本文选自作者赵小立《杜甫马诗里的诗话与史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