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马诗里的人物(44)卫伯玉

(2017-04-18 22:25:59)
标签:

杜甫的马诗

http://s2/small/006cQ8aQzy7a6R8mpPPa1&690

卫伯玉乃是中兴功臣

             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在杜诗中被认为是“功成退隐者”,那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说卫伯玉功成那是事实,说退隐,那是没有的事。

       卫伯玉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兴名将之一。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卫伯玉勤王甚力,他被授以“神策军”。其显著之战功有乾元二年十二月,仅以数百骑破史思明将李归仁五千铁骑于礓子阪,得马六百匹。肃宗以卫伯玉为镇西行营节度使。诗人岑参有《卫节度赤骠歌》一诗颂之。上元元年四月,史朝义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之,破之。八月为神策军节度使。上元二年(761)二月攻洛阳,十一月,又攻史朝义,拔永宁、破渑池、福昌、长水等,凡三年数捷。广德元年拜江陵尹、荆南节度使、寻加捡校工部尚书等职以后,虽然他也做过一些维护军阀利益的事,但基本上是忠于朝廷的,朝廷也很倚重他。杜甫出峡结识卫伯玉时,他的地位已经相当高了,可以说在朝中也是说话算数的。例如,永泰元年严武死后各兵马使对成都尹意见不一蜀中一直大乱不止。大历四年,扬子琳声言入朝,遭涪州守捉使伏击,但被扬子琳击败于忠州。子琳遂杀夔州别驾张忠据其城,荆南节度使卫伯玉为了安定扬子琳忠于朝廷,以夔州许之,并向朝廷举荐扬子琳,扬子琳也派人到朝廷谢罪,于是被朝廷授以峡州团练使,蜀中也逐渐平息了许多。此事虽发生在杜甫居江陵之后,但这件事说明卫伯玉还是具有较高全局观念的一位高级将领。所以,杜甫出峡前就有“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的诗句,赞美卫伯玉,也是基本符合事实的。这又与杜甫“团结、统一、中兴”的思想愿望完全是一致的。

       不过,杜甫在卫伯玉的眼中并没有那样重要,所以,杜甫与卫伯玉的交往,只是一次寻常的款待之交。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卫伯玉对杜甫不够尊重。从《玉腕骝》这首诗来看,杜甫对于卫伯玉的款待是非常乐往的,说明当时卫伯玉对杜甫是进了一些地主之谊的。

       大历三年之际,唐朝的政治已经与安史之乱之时不同: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唐朝与吐蕃以及与各地大小军阀的矛盾。唐朝与吐蕃的矛盾,是民族矛盾,而与军阀的矛盾的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分化性矛盾。对于唐王朝的统一中兴这些重大的问题,藩镇割据势力的滋生之害,并不亚于吐蕃对唐王朝的觊觎。卫伯玉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之下,始终是忠于唐王朝的一面军事大员,所以杜甫也写诗赞颂卫伯玉与自己的高祖杜预齐名,这一点也不夸张。

       当然卫伯玉也是一位生活豪奢的节度使,这在当时不算什么问题,问题是要看他是不是具有“团结、统一、中兴”的基本信念。从事实来看,卫伯玉是坚持唐王朝基本价值信念的一位将领,这与杜甫心中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可惜我们解读此诗的古代学者似乎对此并没有做出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因而对杜甫的《玉腕骝》作出了八股文式的僵化解读,不但没有正确地解释杜甫,也误解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中兴功臣,更是对于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恐怕还不是唯一的一次误解杜诗。(215·7·3补写)

,在杜诗中被认为是“功成退隐者”,那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说卫伯玉功成那是事实,说退隐,那是没有的事。

       卫伯玉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兴名将之一。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卫伯玉勤王甚力,他被授以“神策军”。其显著之战功有乾元二年十二月,仅以数百骑破史思明将李归仁五千铁骑于礓子阪,得马六百匹。肃宗以卫伯玉为镇西行营节度使。诗人岑参有《卫节度赤骠歌》一诗颂之。上元元年四月,史朝义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之,破之。八月为神策军节度使。上元二年(761)二月攻洛阳,十一月,又攻史朝义,拔永宁、破渑池、福昌、长水等,凡三年数捷。广德元年拜江陵尹、荆南节度使、寻加捡校工部尚书等职以后,虽然他也做过一些维护军阀利益的事,但基本上是忠于朝廷的,朝廷也很倚重他。杜甫出峡结识卫伯玉时,他的地位已经相当高了,可以说在朝中也是说话算数的。例如,永泰元年严武死后各兵马使对成都尹意见不一蜀中一直大乱不止。大历四年,扬子琳声言入朝,遭涪州守捉使伏击,但被扬子琳击败于忠州。子琳遂杀夔州别驾张忠据其城,荆南节度使卫伯玉为了安定扬子琳忠于朝廷,以夔州许之,并向朝廷举荐扬子琳,扬子琳也派人到朝廷谢罪,于是被朝廷授以峡州团练使,蜀中也逐渐平息了许多。此事虽发生在杜甫居江陵之后,但这件事说明卫伯玉还是具有较高全局观念的一位高级将领。所以,杜甫出峡前就有“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的诗句,赞美卫伯玉,也是基本符合事实的。这又与杜甫“团结、统一、中兴”的思想愿望完全是一致的。

       不过,杜甫在卫伯玉的眼中并没有那样重要,所以,杜甫与卫伯玉的交往,只是一次寻常的款待之交。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卫伯玉对杜甫不够尊重。从《玉腕骝》这首诗来看,杜甫对于卫伯玉的款待是非常乐往的,说明当时卫伯玉对杜甫是进了一些地主之谊的。

       大历三年之际,唐朝的政治已经与安史之乱之时不同: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唐朝与吐蕃以及与各地大小军阀的矛盾。唐朝与吐蕃的矛盾,是民族矛盾,而与军阀的矛盾的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分化性矛盾。对于唐王朝的统一中兴这些重大的问题,藩镇割据势力的滋生之害,并不亚于吐蕃对唐王朝的觊觎。卫伯玉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之下,始终是忠于唐王朝的一面军事大员,所以杜甫也写诗赞颂卫伯玉与自己的高祖杜预齐名,这一点也不夸张。

       当然卫伯玉也是一位生活豪奢的节度使,这在当时不算什么问题,问题是要看他是不是具有“团结、统一、中兴”的基本信念。从事实来看,卫伯玉是坚持唐王朝基本价值信念的一位将领,这与杜甫心中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可惜我们解读此诗的古代学者似乎对此并没有做出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因而对杜甫的《玉腕骝》作出了八股文式的僵化解读,不但没有正确地解释杜甫,也误解了一位值得尊敬的中兴功臣,更是对于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恐怕还不是唯一的一次误解杜诗。(215·7·3补写)

本文选自作者赵小立《杜甫马诗里的诗话与史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