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雍正四年,
苏培盛进献奇书一套,
雍正工作太忙,无暇顾及。
他儿子乾隆继位后,
却想起这套书,特地重新装帧,
并刻上“乾隆御览之宝”,
从此放在枕边,日日翻阅。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977549629/0
去去去,想什么呢!
不是《春宫图》,
乃是有清朝版《山海经》之称的《海错图》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061/0
自古以来,
这类绘制海洋生物的图谱就十分稀缺,
再加上清朝的皇帝们都是北方人,
很少见到这些沿海生物,
所以连后来的嘉庆和宣统皇帝
也都对此书很感兴趣。
当然,
画风清奇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毕竟,
《海错图》中的海洋生物有些是这样的。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063/0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073/0
这本奇书绘制了371种沿海生物和非生物,
绘制这本书的奇人,
不是宫廷画师,
而是一个生活在康熙年间的平头老百姓,
名为:聂璜。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100/0
对于这位人士的历史记载寥寥,
只知其字存庵,钱塘人,生卒不详,
猜测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
聂璜苦于自古以来
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
所以下决心自己画一本。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134/0
康熙年间,
聂璜游历了天津、浙江、福建多地,
考察沿海的生物。
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
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
还会询问当地渔民,
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
所以《海错图》是一本实证性很强、
准确度很高的书。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174/0
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
跑遍大江南北,
经过几十年积累,
聂璜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
完成了《海错图》。
他绝对算得上是生物学的狂热发烧友了!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193/0
发烧友聂璜除了
对绘制海洋生物有着一腔热爱,
记录怎么吃它们也是重视得很。
比如绘制石首鱼(黄花鱼)的时候,
他是认认真真地一边吃一边画。
连鱼头里的两块耳石都画出来了,
特别备注:头中二石。(不能吃!)
另外他还备注:
我一边吃鱼一边端详它这头骨,
发现有很多花纹,
所以我把这花纹也画出来了。
吃鱼的时候,
还不忘观察鱼的头骨结构,
他这个吃货当得很是高级。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228/0
他还记录了很多吃海鲜的方法,
比如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吃马鲛的做法是
“稍加盐而晒干以炙之”,
也就是烤鱼干。
清朝的皇帝们酷爱这本书,
是不是因为同是海鲜爱好者呢?
当然,
聂璜还极具想象力,
毕竟他是创作出了“史上最丑人鱼”的画师。
关于人鱼的传说那么多,
聂璜偏偏选择了最奇葩的那一种,
《海错图》里,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394/0
聂璜还写了:
一座海岛有车轮一样大的“海蜘蛛”,
渔民上岛,
需要百十来号人一起去烧掉蜘蛛网,
否则会被粘住……
这是科普读物《海错图》呢,
还是“怪兽灾难片”的剧本?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444/0
阅历如此丰富的聂璜,
当然也是一个“老司机”。
海上有一种常见的贝壳叫贻贝,
贻贝还有一个名字叫海夫人,
至于这个别称是怎么来的,
各处都没有解释。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466/0
但是这《海错图》里就解释了,
而且还是个极为三俗的解释。
聂璜说它的肉啊,
状类妇人隐物且有绒毛,
故号海夫人。
还配了“小赞”(配图旁边的小诗)给海夫人:
许多夫人,都没丈夫,
海山谁伴,只有尼姑。
不得不说聂璜的诗实在写得太烂了!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470/0
一个生活在中国最后盛世的闲人聂璜,
在画完这本图谱后就消失了,
他也只有这一部作品传世。
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
辗转中,全套四册也分了家。
如今,
这本书的前三册留在北京故宫,
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79829511/0
在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古代,
聂璜却没有走上科考入仕的路子。
他游历山川,著成这样一本图谱,
从此,
中国少了一个憋在家中日日苦读的书生,
多了一本名留青史的有趣的奇书。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