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一本最好的历史书

(2017-03-02 16:07:56)
标签:

杂谈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4670534/0

那是1917的冬天,

他上北京读书。

父亲送他到火车站,

看到远处月台上有卖橘子的,

坚持要去买。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070/0

他看着父亲的背影,

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090/0

这是19岁的朱自清与父亲的别离,

在南京浦口火车站。

多年之后,

这段回忆成就了脍炙人口的经典,

惹出多少人的眼泪。

而南京这个城市,

也因此带上了点点离愁。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142/0

朱自清在南京留下的名篇还远不止《背影》。

25岁那年,

他和23岁的俞平伯夏夜泛舟秦淮河,

两个文艺青年分别写下同题散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他们原本试图效仿古人附庸风雅,

寄望这条南京人的母亲河

慰藉寂寞的灵魂,

却在灯影交辉、笙歌彻夜之中,

感到深深的惆怅,败兴而返。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155/0

南京、秦淮河,

似乎自古就是一个伤感之地。

自三国时期

孙权将此地由秣陵改名为建业开始,

此后近1800年,

南京换了好几拨名号——

江宁、建邺、建康、江南省、天京……

每次更名,

都伴随着王朝的兴与亡。

南京也由此被称为

“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198/0

金陵帝都、六朝金粉、烟柳繁华,

唐人对已逝的六朝充满了怀念。

郁郁不得志的李白到此,

念着“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虽有个人牢骚,

吐露的却是盛唐之气。

到了晚唐,

咏南京的诗多了起来,

内容多是对历史的感叹,

气势上虚弱了不少。

比如,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4670683/0

……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218/0

盛唐的繁华稍纵即逝,

诗人们不敢公开感慨今不如昔,

只好借着怀古,一吐为快。

偏安一隅的南宋,

辛弃疾为收复山河半生奔波,

在登上南京水西门赏心亭、

远眺北方故土的刹那,

只觉绝望与孤独,

不禁感叹: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242/0

以南京为背景的戏剧《桃花扇》,

书写着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

作者孔尚任借着角色之口诉说: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4670819/0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261/0

更不用提

跟南京脱不了干系的《红楼梦》,

本身就是一部清代贵族兴衰史。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300/0

南京这座城市

见证了太多的山河破碎、盛极而衰,

她是一本最好的历史书。

每个抵达这里的文人,

总能激发出相似的思古幽情。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332/0

然而,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南京市民也因此经受了太多的伤痛。

只是他们不像文人般哀哀戚戚,

反生出敦厚、朴实甚至大喇喇的性格,

能随遇而安、处变不惊,

也没有大城市的优越感。

有人管他们叫

“南京大萝卜”。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350/0

南京籍作家叶兆言则说:

“南京人往往比别人慢一拍,

天生的不着急,

不知道什么叫着急,

也不知道什么要紧。”

在时代大潮中,

他们渐渐显出不那么精明、

甚至守旧而老土的“落后”气息。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203326371/0

但这份宁静、质朴

恰恰也是城市魅力所在,

是几代兴衰送给这座古城的最好的礼物。

正如张恨水所描述的那样,

即使已被

“物质文明巨浪吞蚀了大半个”,

但她依然是

“荒落、冷静、萧疏、古老、冲淡、纤小、悠闲”

的南京。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