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意大利米兰的Ripamonti大街上,
有这么一家不起眼的逼仄小作坊——
它由车库改造而成,
里面陈列着上万把雨伞。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227/0
你也许想不到,
从这个小店里运出去的雨伞,
被贴上不同的商标,
进入LV、Hermès等时尚店铺,
身价立刻翻了几倍,
可以卖到数千甚至上万元人民币。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228/0
也许更超出你想象的是,
这个小作坊里只有7名员工,
他们分工协作,
从选布、缝纫到制作伞骨、伞柄,
全部纯手工制作。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230/0
一把雨伞的诞生,
需要经过大大小小70道工序。
一把精致的伞柄,
可能就要花去6个月的时间。
这里生产的一把雨伞,
可以用60年,甚至更久。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232/0
这家伞店便是名满欧洲的Francesco Maglia,
有种夸张的说法,
这是每一个意大利男人必去的地方。
而每年米兰男装周场外街拍里,
打着伞的意大利男人,
拿的几乎都是Francesco Maglia。
伞店老板Francesco
已是Francesco家族的第五代制伞人了。
第一代Francesco Maglia
14岁开始在店铺做雨伞学徒。
1854年,
他开始了自己的制伞生意,
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社会潮流变来变去,
Francesco的雨伞
却依然延续着19世纪的工艺。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524/0
伞店里的7位师傅,
每一个都在这里工作了超过30年,
他们向厂家定制制作雨伞的特殊布料,
铸铁滑块、黄铜箍环,
这些没有工厂生产的零件,
则全都由他们自己制作加工,
并提供给其它手工伞商。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525/0
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作坊,
每年生产2万多把伞,
销往欧洲、美国和日本。
它为LV、Hermès、Burberry、Gucci
等众多奢侈品牌提供过雨伞。
Francesco老爷爷本人很喜欢旅行,
每年他都会把后备箱装满当季制作的新伞,
亲自送到欧洲大小精品店。
久而久之,
人们送了他一个称呼:
伞王。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528/0
不过Francesco却不喜欢
用“奢侈品”一词来描述自己的产品。
他认为,
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
应该是用坏了修修补补,
一直到它缘尽。
而他对雨伞的感情更加强烈: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994/0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995/0
其实在欧洲,
雨伞早已不再只有遮雨的功能,
一把质量上乘的手工伞,
更是绅士们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高品质的伞店
更在乎产品的材质和实用性,
在外观上反而不追赶潮流,
更不会用奢华的外表来彰显身价。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7576888/0
风靡欧洲的雨伞
其实最早发源于中国。
《史记》中有记载:
“五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
这里的盖,就是遮阳伞。
又说:“孔子将行,雨而无盖。”
这里的盖,就是雨伞。
刚开始,伞多为丝帛制作,
纸发明后,便出现了油纸伞。
到了清代,
广东、福建等地制造的
黑布伞已开始行销国外。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997/0
而中世纪的欧洲,
人们一般只用斗篷和马车抵御风雨。
从东方引进的舶来品,
被欧洲人发扬光大,
人们不仅用伞挡雨遮阳,
还将其优雅发挥到了极致。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0998/0
反观中国,
如今已是世界最大的雨伞出口国,
但质量上乘、价格昂贵的雨伞,
在国内几乎无人问津,
却在日韩、欧美市场收获好评。
在国人的眼中,
伞坏了、丢了,
再买一把就是了,
谁会在意,
一把伞是不是可以陪伴自己那么久?
Francesco的制伞理念
“器物被用心制造出来,
人们可以体会它的美,并用上一辈子”,
在这里,没有多少共鸣。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1446/0
从中国传出去的雨伞,
在他国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
它有时代表风度和浪漫,
有时又代表一种生活习惯和日常礼仪。
唯独在中国本土,
它似乎就仅仅是一把伞而已。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1179661448/0
这本无可厚非,
城君只是担心,
雨伞被当作纯粹的实用工具后,
戴望舒笔下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的诗意,
可能也将随之不复存在。
到那时,
你真的不觉得可惜吗?
图片源自网络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