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坐落于重庆黄桷坪的四川美术学院,
在不少外地人、重庆本地人眼中,
都是响当当的存在。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
从何多岺、程丛林、高小华的“伤痕美术”,
到叶永青、周春芽的当代性转变,
从四川美术学院走出来的艺术家
几乎占领了半壁江山。
▲ 川美教学楼
但有人说,
就算川美在重庆又怎样?
那帮搞艺术的还是一样,
自顾自的摆弄那一亩三分地,
重庆的文化艺术氛围还是没提升,
川美是座艺术孤岛。
川美所在地黄桷坪,
是重庆九龙坡区重要的铁路、
港口、码头货运集散地,
据说还会成为未来的物流配送中心。
这个听起来和艺术不搭边的地方,
会不会因为川美的存在,
而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呢?
早在出发之前,
我们就留意到川美教授陈安建
以黄桷坪交通茶馆为原型的一系列绘画作品,
这次重庆之行,
位于黄桷坪的交通茶馆,
便成了我们的的既定目的地。
http://dingyue.nosdn.127.net/OO27hlKDdLgBnhxDYcQ23z8MRVJ6PPtpwOPCFu4JryrMx1478075584155.jpg
从那个位于黄桷坪正街4号的小门进去,
眼前的景象让我们大吃一惊:
老旧的屋顶,昏黄的灯光,长条木板凳……
仿佛回到了八十年代!
据老板佘姐说,
交通茶馆建于1987年,
05年时,差点被卖了改建网吧,
好在川美教授陈安建每月资助1500元,
才得以留存。
▲ 茶馆老板佘姐
茶馆里用来泡茶的自来水
用鹅卵石加棕垫“镇”过,
喝起来格外清甜,
交通茶馆的下关沱茶,
十年内由一块五变成两块五,
也只涨了一块钱。
平价清透的茶水滋润人们心田的同时,
艺术,也正悄悄渗透进居民的生活。
资助茶馆十年的陈安建教授,
经常会去交通茶馆找灵感,
他的代表作油画《茶馆系列》,
便是以交通茶馆为原型。
据老板娘佘姐说,
明年三月,
陈安建教授还将会在茶馆办油画展。
▲ 正在作画的陈安建教授
不禁想象那时的情况,
茶水升腾人声喧闹的茶馆里,
摆着应景的艺术油画,
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
除了川美老师、艺术家
对交通茶馆爱不释手,
黄桷坪养育的一大帮学生,
也将茶馆视为自己的家。
当年川美还没搬到虎溪之时,
川美学生屁大点事都喜欢跑到交通茶馆庆祝。
不论是过生日、还是同学聚会,
交通茶馆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
佘姐还说,
当时每年的川美校庆,
茶馆总是忙不过来,
从早到晚都是来喝茶的学生们。
也许从没有人想到,
一家年代久远的茶馆,
命途里竟会和艺术院校扯上边,
还吸引了这么多年轻人。
川美带来的年轻血液,
为黄桷坪带来了活力。
就连之前在运输公司当工人的老板娘佘姐都说,
05年盘下交通茶馆的时候,
从没想过自己这辈子还会和搞艺术的人打交道。
http://dingyue.nosdn.127.net/3JsjxRecMUcxierg9JNWbFWhnpzWQR8fEhWiAx2Oz9lcf1478075584161.jpg
佘姐直言,
和陈教授交道打多了,
自己也会不自觉的关注下艺术,
生活也丰富了许多。
听听歌、看看画、喝喝茶、
旅旅游、买买衣服什么的,
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http://dingyue.nosdn.127.net/gWoTQ=ZCHjvhJ41XuvdHWNB6WjoDwrp9CXUgFbdZzSOUP1478075584162.jpg
默默栖于黄桷坪之上,
像一条通往旧时的隧道,
更像一块见证黄桷坪艺术发展的活化石。
http://dingyue.nosdn.127.net/L10gPDjTHwaMZ02QJN3uteRuTs15n3uDcxngCc4yHsm281478075584163.jpg
但有人说,
由于川美校区转移,
H2艺术空间已经消亡,
坦克库也少有活动,
艺术家们正大量流失……
黄桷坪艺术区这块母体的昔日光环早已不在。
化石活了,母体不复,
究竟有什么意义?
或许,
川美之于黄桷坪,
川美之于重庆,
早已不是那些年人们眼中的艺术孤岛。
虽然黄桷坪的艺术光环日渐消退,
但川美、艺术、
对于寻常百姓的影响,
已经润物细无声的浸入到人们生活之中。
黄桷坪是衰落还是崛起,
交通茶馆的命途最终会如何,也许,
真的只有时间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