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上世纪70年代末,
中国重新打开了国门。
老外来了,到街上一看,
一望无际、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大军,
简直是流动的长城!
他们才发现,
欧洲人发明了自行车,
但中国才是名副其实的:
自行车王国。
http://p3.pstatp.com/large/f7a0003d20596e13991
第一辆出现在中国的自行车,
是在1868年,上海。
到了上世纪30年代,
自行车在国内大城市已十分普及。
在上海街头,
任职于邮政局、电报局、警察局的公务员,
或是电影明星、知名导演,
都是人手一台车的“自行车党”。
http://p3.pstatp.com/large/101d0002bfe3fbe8faf0
建国后的几十年间,
自行车与人们相依相伴,
更成了最具中国味道的景观。
北京摄影家王文澜曾将作品结集,
纪念那些“自行车的日子”。
他想起过去上下班高峰期,
自行车流如血脉一般穿梭于城市里;
人在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中,
热血沸腾的感觉油然而生。
http://p3.pstatp.com/large/f7b00065ea1a10c93e0
曾几何时,
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件面上有光的事,
如同今天拥有一台iPhone 7 Plus。
但在过去,
一名普通职工想买自行车,
省吃俭用存了一年的钱,
还得托熟人找关系,弄票子。
http://p2.pstatp.com/large/101d0002bfe48b3eee87
能买到自行车,
那时绝对是“实力”的象征。
结婚必备的“三大件”,
除了缝纫机和手表,
就是自行车。
http://p2.pstatp.com/large/f7400074461727b04cb
来之不易的自行车,
自然被精心对待:
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
车梁用布或彩纸包裹装饰,
车身擦得锃亮,
期待着在人群中飞快骑过去时,
留下一个被艳羡的潇洒背影。
http://p2.pstatp.com/large/f770006a959a5a411f1
自行车的国民牌子有飞鸽、凤凰、永久、
通用规格有24、26、28寸(车轮直径英寸数),
还有男女款之分……
过去满大街的风景,
如今已十分罕见。
http://p3.pstatp.com/large/f740007445f76ef36ed
http://p3.pstatp.com/large/10200002c2d496e8a4ca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大学校园里,
三五好友骑着车去上课,
或是男生载着女生,
穿梭于各种林荫小路上,
是多少人关于那个“白衣飘飘年代”的美好记忆。
http://p1.pstatp.com/large/f770006a958f2c5f38c
还有人在毕业十年后,
代表公司去创业板上市敲钟时,
都要“矫情”地骑车前往,
告诉自己,
别忘了来时的路。
http://p2.pstatp.com/large/f770006a95e2c9a383b
自行车已不单纯是代步工具,
而是很多人的集体记忆、情感认同。
http://p3.pstatp.com/large/f770006a9601ca8dc53
http://p7.pstatp.com/large/f770006a95be5590a32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自行车的踪影慢慢消失了。
城市地铁等交通工具兴起,
公交系统更发达、便捷了。
更多中国人开起了小车。
马路也越发拥挤了,
但中国人更在意的是,
小车是新的阶层标志,
代表着舒适、安全的现代城市文明。
http://p2.pstatp.com/large/f7a0003d2085e5195f7
http://p2.pstatp.com/large/f7a0003d2060225d4da
于是,
我们把发达国家的弯路,
又重新走了一遍:
每到上下班高峰、节假日,
望不到尽头的车龙排队慢行;
在城市交通里以汽车独大,
产生尾气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http://p2.pstatp.com/large/10200002c2d6e53f95fe
渐渐地,
人们又怀念起自行车的便利、自由。
近十年,
北京、杭州、武汉、广州等城市,
大力投入公共自行车项目,
倡导绿色、低碳慢行公交理念,
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今年,
随处可见的“小红车”摩拜单车,
则与“小黄车”ofo,
也在市场上火拼得激烈,
人称“自行车版的uber与滴滴之争”。
http://p2.pstatp.com/large/10230002c695829e428b
http://p3.pstatp.com/large/101d0002bfe5f228d9be
事实上,
国内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拥有量,
早已超过四十万,
是第二名法国的10倍。
然而,
即便撇开“站点少”、“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最为荒谬的是,
我们重新拥有那么多自行车,
重要的交通动脉——自行车道,
如今却规划过窄、被机动车占道,
甚至,城市主干道没有自行车道......
http://p2.pstatp.com/large/f7a0003d207af9553b9
至于骑自行车的人,
感受是这样的:
“上班路上一身泥,
下班路上一身灰,就没干净过”、
“骑车在街上像受气包儿,
受各种机动车不断排挤,
还要吸入最多的尾气……绿色出行,休想”、
“骑着骑着突然发现,
这条路是自行车禁行的,
或者前面是一个天桥。”
http://p2.pstatp.com/large/10230002c697e3df3dcc
http://p2.pstatp.com/large/f770006a95dbceb932f
在西方,
自行车文化发展最早、最完备的荷兰,
人们拥有 35,000 公里自行车道;
路上有针对自行车清楚的指标、专属的号志;
交通法规里,
也往往以自行车路权为先。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居民,
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
而全城40%的交通都由自行车承担。
http://p2.pstatp.com/large/f7a0003d209ca4f15da
当然,
荷兰能成为“自行车的生活国度”,
是民众与政府博弈、共同努力三十年的结果。
而我们在重振“自行车王国”的路上,
才走过区区十年。
http://p3.pstatp.com/large/10200002c2d7d20815d3
我们城市交通发展的种种迂回曲折,
又何尝不是体现在骑车这件事上。
http://p1.pstatp.com/large/101d0002bfe65894a35a
在未来,
你觉得中国的城里人,
还能重拾骑自行车的便利和自由吗?
http://p3.pstatp.com/large/10200002c2d81de187e2
▲ 图片均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