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和诗歌
(2017-07-29 00:20:14)
标签:
电影文化诗歌影响 |
分类: 看电影谈人生 |
朱光潜在《我们为什么需要诗歌》中举了贾岛《寻隐者不遇》和崔颢《长干行》两首诗作为例子,说"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
我喜欢读诗,也偶尔尝试写诗。而这种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正是人们苦苦追求的境界。
在诗歌之外,也很喜欢电影。戏如人生,电影里展现了喜怒哀乐,演绎着生老病死。很多电影在区区九十分钟中,就蕴含了可以影响百十年乃至更久长跨度的观点和风尚。这同样也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本领。
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曾几何时,白居易、柳永等大家的诗词引一时风流,广受人们喜爱和传唱。
但到了现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讲究韵味意境、需要细品慢读的诗歌却慢慢成了“阳春白雪”,知之者乐之者好之者越来越少。
一部电影的观众动辄上千万人次,“看电影去“成为了当代人最普遍的文化活动之一。
但愿得买诗集品诗歌的人估计连影迷数的零头都够不上,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诗言志。诗歌应该是群众的,应该是不断变化的,是每个时代的最飘逸律动的精灵。
一直都有种莫名的愤怒,诗歌与汉服、与民国学生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诗歌不是墨守陈腐,不是故作高深,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仅仅停留在朗读背诵那些逝去的名家名篇上。
脑海中突然浮现几幅画面,是《十年埋伏》里小妹的长袖击鼓,是《笑傲江湖》中侠客们的渔舟唱答,是《长城》上百战将士的万千飞灯。
当然,少不了的是背景中那首清冷的“北方有佳人”,那首豁达的“沧海一声笑”,和那首低沉雄壮的“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同样也是创作和再创作的艺术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