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侠”
(2015-10-02 00:53:45)
标签:
生活侠电影情感 |
分类: 看电影谈人生 |
金庸借郭靖之口,道出了他心中的侠:行侠仗义、济人困厄,侠之小者;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也成为了很多热血青年心中向往,甚至身体力行、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信条。
离开小说,回归现实,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天,当大侠、小侠的机会少了很多,当然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除了大侠、小侠外,我觉得还有一种“微侠”,一种时时可当、人人可当的生活之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决定自己以何种生活观来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笑,你哭它也哭。有一段时间,感觉工作生活压力很大,每晚都睡得晚,睡眠质量也不好,进而又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进入了一个劣性循环。
某个晚上,十二点多了,还坐在电视前不愿得睡觉,然后随手点开了一部《妈咪侠》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妈妈”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冯宝宝饰演一个人到五十的图书馆管理员阿爱,在她人生的前五十年,她一直为三个男人活:父亲、丈夫、儿子。她从小到大所有事情都要问过父亲,所有决定都要父亲帮她做,但父亲在和母亲长期吵架之后,居然签约离婚,然后很快就有了第二春,70多岁的老男人和20多岁的女保姆恋爱、生子,从此离她远去;丈夫失踪十几年,她一直在等他回来,但等到的却是丈夫以前的“同事”,她才知道,丈夫十几年前瞒着她走私,死在海上;儿子是三步不离房间的“宅男”,整天上网、打游戏,她想从儿子身上获得力量和支持,但每次都落空。
一开始看电影,心情和阿爱一样,焦虑、烦躁、不安,甚至抱怨生活、竭斯底里。
但生活还得继续,父亲和保姆、同父异母弟弟温馨地过日子,母亲全心转移到粤曲上,离婚了并没有摧毁一切,相反还催生了很多和谐和笑容。她变得平静、主动、沉稳、成熟,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变成了怀念,她从之前的畏缩不前到主动申请担任下任图书馆长,她成为了儿子眼中的“妈咪侠”。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算太坏。
这正如另一部电影《煎饼侠》中的那道单选题:是继续做煎饼侠,还是做回屌丝?这是坚持梦想和物质优先的抉择,无论怎么选,都是生活。
当然,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侠”的话,那就更好了。毕竟,在武侠小说中,真正的大侠还是很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