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花朵,教师是园丁。”这是最经典的比喻师幼关系的话语了,当这些成长中的花朵遭遇一些小问题时,我们园丁该怎么办?最近,我读了一本《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一书,让我感想颇深。作者认为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为幼儿教师提供了针对某种儿童的问题行为的操作方法,而在于其背后的“思想精髓”,即儿童问题行为的处理,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园艺系统”工程,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外科手术。
孩子们的每一步成长,都依赖于成人所提供的环境和养料,环境和养料提供的不当就会导致儿童出现问题行为。因此,针对儿童问题行为这种意外的“瑕疵”,我们首先就要从环境和养料入手。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儿童出现问题行为是和环境息息相关的,在这里有教师能直接掌控的环境因素,还有教师不能改变的环境因素。能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成人的不合乎年龄段的期望、信息传达的不一致性、对刺激的过度反应。在这些因素中物理环境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环境本身能引发或者消除儿童某种特定的行为。所以,教室空间的布局与摆放,活动材料的投放与筛选显得尤为重要。致使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还有教师不能改变的环境因素,它包括:健康问题、过敏问题、营养不良问题、感觉缺失、缺乏安全型依恋、家庭的压力和变故等。儿童的问题行为非常罕见,他们之所以表现出这些行为,背后有很多的原因,我们在着急解决问题,试图改变儿童行为的同时要理性的分析影响他们出现问题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能盲目的、强硬的改变他们的行为,即使孩子改变了,那也是暂时的,当遇到不同的触发点同样还是会引发他们的问题行为。
结合本班的孩子,主要出现的问题行为有:打人、不爱分享、在教室里漫无目的地乱跑、在教室里乱喊乱叫、爱哭、黏人等。通过这本书,我已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我发现不管孩子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行为,解决的方法也是共通的,即当孩子发生不好的行为时,教师不能一味的批评或者过分关注。当我们在观察该儿童可能出现打人行为的同时,也要观察他的积极行为。当这名儿童很好地处理了某个社会交往问题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表扬,要让他知道你是多么地为他感到高兴。随着问题行为的减少,我们对其负面的关注也要减少,因为教师对这名儿童的积极行为的关注有助于这名儿童发展他的适宜性行为。
关注幼儿的积极行为有助于发展孩子的适宜行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想要真正做起来还需要教师和家庭做好配合,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让每一朵花儿都健康、快乐的绽放。
http://s5/mw690/006bYg84gy71jeHDqa8d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