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王解析《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2020-06-10 09:55:07)
分类: 老王解析《红楼梦》

第七十八回的回目是:

               老学士闲征诡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上回说,宝玉在梦中见到晴雯前来辞行,触发了“心灵感应”,醒后哭着说:晴雯死了!恨不得天一亮就差人去问情况。没想到,还没等到天亮,就被王夫人的“加急电报”,催命一样调过去,随贾政外出会客。尽管宝玉千般万般的放心不下,一时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王夫人赶走了晴雯,又处理了芳官等人之后,来到到贾母这里,趁着贾母高兴,就貌似很随意的向贾母汇报了一下 : “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她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她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要她进来,就赏她家配人去也罢了。再那几个学戏的女孩子,我也做主放出去了……”

      我们注意到,王夫人的这一篇话里,几乎没有一个字是真实的,可以说是一段措辞严密的谎话,足可见事先是经过了一番精心编排的。姑且不说,这篇谎话中对芳官等几个学戏的女孩子的那些不实之词,单就针对晴雯的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我们不妨略作拆解一下——

        先说晴雯(年龄)“大了”,这就为后面,即便病好了也不用进来,“赏她家配人”,也就是自行嫁人作铺垫。接着又说她“一年之间病不离身” ,“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 。这两点当然不是事实,但如果谁被安上了这两个缺点,显然就符合“末位淘汰”的条件了。接下来,又进一步说:“前日又病了十几天”,而且据“大夫说”是“女儿痨”,这就更吓人了——“女儿痨”,按现在大概叫肺结核,应该属于传染病吧,当然得隔离,而且应该刻不容缓,所以来不及请示,先斩后奏,当机立断就决定了。

       但晴雯毕竟是贾母曾经认真选中的,所以,贾母听了这些,第一反应还是有点儿持怀疑态度,说:“晴雯那丫头,我看她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并一口气说了自己印象中晴雯的几个突出的优点,包括长相、性格、言谈、针线,都是比其他丫头出色,贾母原本打算将来让晴雯给宝玉做侍妾的。但听王夫人这样说,并且已经做了,实在不好否定,只能说:“谁知变了”。仔细品味,贾母的话里其实是有明显疑问的成分的。

      怎奈王夫人本是志在必得的, 已经把贾母对此有可能提出异议的情况也精心准备了,所以就从从容容(其实是强拉硬拽)地展开了一番解释,先表面肯定了贾母看人不会错,同时又从两个方面变着法儿否定,先是强调晴雯的病——这可是个几乎不接受反驳的,或者说是致命的否决条件;接着是随机应变,顺着贾母所说“变了” 的话茬儿,巧妙地用上“女大十八变”这句俗话。更让人不得不叹服的是,竟然还可以把这句俗话做了一个“另类”的解释——不是人们常说的(模样)“越变越好看”,而是(性格)“越变越讨厌”!

        此时的王夫人,最大的优势是掌握着话语权,可以任意发挥,并很快转移到“袭人处处比她强”,这样一个主观结论上来。于是,一箭双雕的又把自己看中的袭人,往前推了一步。而袭人呢,又恰恰也是贾母推荐的人之一,也就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了贾母遗憾的心思,王夫人也就成功的通过目标的转移,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以上这一段教科书般的文字,让我们可以很形象地知道什么叫“指鹿为马”和“阳奉阴违”。如果进一步从“职场话术”或者“官场权术”的层面,也可以让在某方面“有心”的读者,知道“如此这般”,就可以当面骗过并不糊涂的老板的有效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哪位读者想做一个更聪明的领导,或许也可以从中获得怎么样识别心术不正的下属的相关技巧。

       读懂了这段文字,小伙伴们也该适当改变对于王夫人的刻板印象了——王夫人虽然看起来似乎经常很昏庸愚钝的样子,但实际上有时候也是颇有心机,尤其也是很善于表达的。

        作者在全书中,对王夫人没用一个贬词,相反,却似乎经常用褒义词,但细心的读者却能够感觉到作者仿佛有“话外之音”——关于《红楼梦》的语言所具有的独特的“色彩”表现力,说起来也是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我想不妨有时间专门聊一下,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晴雯确实是死了,她是遭到天降横祸,被人逼死的,也是被看不见的软刀子杀死的。

        宝玉、贾环、贾兰本来是随贾政出去会客的,因为怕天黑不安全,贾政就先让他们回来了。宝玉向王夫人和贾母简单汇报一下情况,由于心里惦记着晴雯,就托词出来。麝月、秋纹带着两个小丫头已经在外面等候,宝玉找借口让麝月秋纹先把东西送回去,随后赶紧向两个小丫头询问晴雯的情况。这两个小丫头,一个直心眼,实话实说,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宝玉赶紧问,一夜都叫的谁?小丫头说,一夜叫的娘。

      然而宝玉不死心,追问她,还叫了谁?小丫头说,没叫别人,宝玉埋怨她肯定没听真。另一个小丫头聪明伶俐,一看宝玉这样,就“私人订制”,投其所好地随口为宝玉编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说晴雯姐姐亲口告诉她:我不是死,是玉皇让我去当花神。

        宝玉果然相信了,赶紧追问,是当总花神,还是单管一样花的神?小丫头一时诌不出来,忽然看见“园中池上芙蓉正开”,就见景生情,说是专管芙蓉花的,并神秘地说这本是“天机不可泄露”。

        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的区分,按书中所说的“八月开花”的时节,应该是木芙蓉。但芙蓉也是莲花的别称,也就水芙蓉,这就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莲花(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也正是晴雯高洁的品格写照吗?

        幸亏这个小丫头急中生智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让宝玉的心思能够稍稍得到某种安慰和平复,从而也让读者能够读到一篇独特的、文采斐然,情真意切的悼文——《芙蓉女儿诔》。

         听到前面那个小丫头所述,我们可以想见,晴雯的死,是多么的凄惨无助,这个从小不记得家乡父母,在其短促的一生中,从来也没有得到过母爱的孤儿,在临终之时,弥留之际,却是“直着脖子”喊了一夜娘!想想,这是多么让人撕心裂肺的场景啊。这无疑也是对黑暗的封建社会草菅人命的血泪kongsu。

         宝玉想到:“虽然临终未见,如今且去灵前一拜,也算尽这五六年的情意。”于是,赶忙另穿戴了,悄悄前往上次探望之处,本以为灵柩会停在那里。谁知道,那唯一可以寄托哀思的对象,早已经在王夫人“立刻焚化”,“断不可留”的指令下,灰迹全无了。

        宝玉扑了个空,回到园中,举目四望,想到连日来,自己所亲近的人,死的死,散的散,心里顿时涌出无限的悲凉。

        著名的评论家王昆仑曾说:“我们何不幸而不能看到原作者曹雪芹亲笔写出的黛玉之死?”  “又何幸而还能看见作者亲笔写出的晴雯之死啊!”

        有人比较书中几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丫头:平儿使人爱,鸳鸯使人敬,袭人使人怜,而对于晴雯,则很难用类似这样语言简单概括。为晴雯所独有的,那种率真的性格,能够唤起很多读者的某种感情心理的共鸣。她的聪明灵巧,她的坦白无私,她的热情勇敢,她的憎爱分明和不顾一切的心直口快……

        晴雯者,“情文”也。作者显然对晴雯这个人物是偏爱的,或者说,对这个形象是充满感情的。

        宝玉眼睁睁看着晴雯孤立无援,含冤就死,心如刀绞,痛不欲生。万般无奈之下,只有把自己的一腔痛忿寄托于善意的谎言,进而生发出的美妙的幻想。宝玉宁愿相信,晴雯美丽的生命之花伴着纯洁的灵魂,应该,也一定会升华到仙境,去那里主管艳丽高洁的芙蓉花,并与世间的芙蓉共生共存。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可以称作旷世奇文的《芙蓉女儿诔》,正是这样一篇饱蘸泪血,情真意切的“情文”。

         晚间,宝玉一心凄楚,猛见池上芙蓉,想起小丫头说的芙蓉之神,想起晴雯死后没有能够到灵前一拜,何不芙蓉前一祭?

         宝玉想到,这场祭奠,绝不能草率,思绪万千,终于“杜撰”了这篇充满悲情的《芙蓉女儿诔》,宝玉用小楷书写在晴雯最喜欢的白而细的皱纱——“冰鲛縠”上。又备了四样晴雯喜欢的物品,月夜之下,让那个小丫头捧到芙蓉花前。先行礼,又将那诔文挂在芙蓉枝上,洒泪念诵。

        《芙蓉女儿诔》是本书中所有诗词歌赋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全文达一千多字。应该是作者用心最多的一篇作品。由于是有意借鉴了古代“楚辞”的写作风格,文字比较难懂。在这篇祭文中,宝玉先用“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这些虽然微薄,但却是最能代表人间美好、纯洁的心意的事物来祭奠晴雯的亡灵。宝玉深情回忆与晴雯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却只有的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时间,此时心中的无限思念难以抑制——

        黄金美玉也难以比喻你的高贵品质;晶莹的冰雪也难以比喻你的纯洁;日月星辰也难以比喻你的光华;春花秋月也难以比喻你的娇美……

        你是奋翅高翔的雄鹰,是清香馥郁的兰花,却遭到那些恶鸟、毒草的嫉恨,那些无耻之徒搬弄是非,无情构陷,以至把你置于绝境……

        在这篇祭文中,宝玉思绪万千,“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为晴雯的抱屈夭亡鸣不平,对那些恶势力残害美好生命的罪行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以至发出了这样直截了当的怒吼:“钳住搬弄是非的奴才的烂嘴,讨伐它们,绝不轻饶!剖开凶狠妇人的黑心,也难消我心中的愤恨!”     

       在这篇既是悼文,又是“情文”中,宝玉由晴雯的冤屈联想到古代的许多曾经遭受陷害忠臣义士,尽情抒发了内心深处愤懑压抑的情感……

       学贯中西的 大作家茅盾(沈雁冰)先生,晚年由于公务繁忙,加上疾病困扰,几乎谢绝一切应酬文字,但有一天却欣然接受了一位画家为其所作《红楼梦》人物画题诗的请求。大概共写了25首。其中一首我当时只看一遍就记住了,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顺口流出——

      “补裘撕扇逞精神,

       清白心胸鄙袭人。

       多少晴雯崇拜者,

       欲从画里唤真真!”

       我至今觉得,这首诗简洁精准地概括了很多读者“心中有,笔下无”的,那极具魅力的艺术形象,和晴雯在每个读者心中的十分深刻的独特的个性印象。

       这一回中的《老学士闲征诡婳词》的部分,历来的研究者都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是硬性插入的游离文字,有节外生枝之嫌。也是,乍一看,貌似有点儿与中心内容不太“搭”的感觉。如果我们结合作者叙述宝玉在接受任务之后的心理活动的那段文字,以及宝玉当时心不在焉的状态分析,宝玉遵命所作的《姽婳词》(实际可以叫《姽婳词将军歌》)显然是奉命敷衍之作,基本属于“胡扳乱扯”的“鬼话”,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可言。我想作者这样安排,可能是与后面宝玉倾注全部泪血而写成的《芙蓉女儿诔》作对比吧?小伙伴们怎么看,可以自己判断。

       在这一回中,还交代了迎春即将出嫁以及薛蟠即将娶妻的信息——预报“十二钗”更多的悲剧将要接踵而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